《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课堂实录 手机版 | ||||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小黑板)“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g#ng),不读第四声(g^ng)。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李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李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李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李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无疑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录音机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读完后又紧扣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进行了概括中心思想的有关训练。)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课堂实录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