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渭滨区金陵小学 李丹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位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时,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心想一定是有人不守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来椅子,蹲在原处等候。没多久,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住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落地时,他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用平静的语气说:夜深了,快去加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将此事转告其他师兄弟,此后,再也没人翻墙出去闲逛了。 听了这则故事,谁能不被这位禅师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深深折服呢?这位聪明的禅师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但是让人的心灵却受到了很深的触动。用他那闪耀的智慧教育了小和尚和他的师兄弟,谁又能说他不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呢?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及其琐碎的:像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感冒、那个学生发烧等等,这样的事件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小事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已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深渊。因此,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乐于通过感悟去心领神会。 一、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陶行知先生在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见一位男生要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男生已在等他。陶校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经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用他精湛的教育艺术使得一场纠纷迎刃而解,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具有一双“慧眼”。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逃不过他的“慧眼”。“与其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的抵触情绪在老师的句句夸赞中慢慢融化,从而进行自我反省,并在思想上得到真正的进步。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先生说过:“每个孩子心里都蕴藏着两个小人——好孩子、坏孩子。”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用语言和行为去不断地唤醒好孩子,让学生在“我是一个好孩子”的信念中不断成长。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半句六月寒。”身为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应该避免严厉的斥责,而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用一双“赏识”的“慧眼”将好孩子引导出来。 二、用“体验”代替“说教”。 每一位教师都应明确,学生的社会性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对学生而言,体验和感悟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领悟出的道理,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根深蒂固、不易改变的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并能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在许多学校的许多班级,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找到这样的学生:上课铃声响过,几个学生才慢悠悠地走进教室,你推我一把,我还你一拳,总是不能按时上课;放学了,几个学生留下来打扫教室,他们不慌不忙,拿着的扫帚不是扫在地上,而是举在空中,或者指向别人,甚至在教室你追我赶,等回到家后,已是夜幕降临了;……很显然,这些学生都没有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缺乏紧迫感,以致虚度光阴、荒废生命。对此,教师为其讲道理,甚至采取大声呵斥乃至惩罚的措施,但却收效甚微。“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增强他们的时效观念,让许多教师深感头疼。此时,就应该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代替教师的口头说教。比如:课始让学生静静地站立两分钟,体验时间从身边悄悄溜走的那段过程,并谈谈在这两分钟里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看看不同职业的人在两分钟时间内能做多少事?一小时、一天又可以做多少事?还可以鼓励学生观察农作物从栽种到挂果、收获的全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将惜时作为个人信念和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三、让学生在“氛围”中成长。 良好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北京汇文中学是北京市科技教育基地,学校的收藏堪与博物馆媲美,有几十年前校友捐赠的人体胚胎标本,有重金购买的珍稀动物标本……学校并未束之高阁,而是摆放在走廊里,完全对学生开放。管理似乎太粗疏了,可恰恰如此,学生反而格外小心,标本一直保存完好,从未丢失过。而这正是因为汇文中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重视规则、尊重规则、崇尚规则的校园氛围。良好的班风实质上就是一种良好的氛围,有了这个氛围,学生方能彼此学习、互相爱护、全面发展。而在营造班级氛围时,教师应始终坚持“正强化”的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尽量少说“不”和“不许”,多说“应该”。比如:把“不许抢行”改为“学会让路”、把“不准说脏话”改为“礼貌使你高雅”、把“不许采摘果子”改为“你对我好,我对你笑”……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更应注重大力表彰、鼓励和宣传,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从而更加乐于维护班级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渐成长。这也是心理学实施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淡化。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德育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语)。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负责。 作者邮箱: lidan9363@126.com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