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内容: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8课《永生的眼睛》 教学思路: 本文是“热爱生命”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文中父亲的两句话含义颇深,需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涵泳,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捐献亲人眼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赠的正确观念。 设计理念: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注意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领悟关键语句,把握文本精髓。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电教法、研究法、自学法、情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导读教学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投影仪、幻灯片、电脑多媒体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对话式、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点击课件出示:母亲)熟悉吗?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点击课件播放“悲情轻音乐”,并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出示: 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 (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课件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 (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 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1) 课件出示句子一: “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2) 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抓住“当然”、“ 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3) 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4) 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三、浏览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 (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 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 句子一: 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2)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3) 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 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 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 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 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2) 引导联想: (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3) 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4) 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 课件出示: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1) 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 “我” 的影响) (2) 感情朗读。 (3) 拓展想像: 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五、感受父亲对家人的影响 1、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温迪受到了外公深深的影响?请划出有关的句子细细地读一读,再把你的感受和小组的成员交流交流。 划句子,读一读;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 句子一:“我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他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句子二:“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句子三:“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2、的确,父亲的言行,不仅影响了琳达,也深深影响了温迪。在这一刻,琳达深切地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课件出示句子: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 齐读。 那么,除了眼角膜,父亲究竟还留下了什么呢?请谈谈你的感受。(父亲留下来的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它已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除了眼角膜,父亲究竟还留下了什么?”这个问题引领着学生从更高的层面去思索父亲捐献角膜的意义,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六、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 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七、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5)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6)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 3、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八、布置作业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 3、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把它写下来。 九、板书设计: 18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教学反思: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资料提供者:五叶神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