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自己的祖国去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习课文,感悟科学家华罗庚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1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悟科学家华罗庚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华罗庚的故事,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语:今天,我要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华罗庚.(出示华罗庚肖像)板书:华罗庚指导读多音字:华:做姓时读huà 还可以组词为"华山".另一个读音是什么 huá 中华,华丽 2、知道华罗庚的故事吗 先请搜集了华罗庚资料的同学讲一讲,老师补充.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46年,在美国当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3、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华罗庚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7,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二)初读感知 1、渡:这篇课文又讲述了华罗庚的什么故事呢 2、课文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3、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的生字,借助课后生字表里的拼音读准字音. (三)识字学词 1、我把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找出来了吗你们找到的是哪些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祖辆华罗妻异算夫妇旧码握敬抛贫献价值 2、互帮互学,识记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3、交流.指名认读,说说识记的方法. 4、认读生字.如:指名读,开火车读,打乱顺序认读. 5、口头组词,进一步巩固认读. 认读词语,说说反义词:惊异——(平静) 坚定——(动摇)贫穷——(富裕) 落后——(先进) (四)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大家都已经认识了,把它们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吗请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导合作读书,同桌互相听一听,评一评. 3、火车朗读各段,引导学生评价,注意正音,朗读有困难的地方,集体帮助. 4、相交流:你觉得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五)作业设计 1、读生字. 2、流利朗读本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课文. 1、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有11个自然段.) 2、文主要写了发生在哪几个地点的事请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来. 3、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洋房客厅旧金山海湾 4、文主要写了华罗庚在这两个地点说的话,第一部分是课文的1至5自然段,第二部分是课文的6至11自然段.今天我们的学习主要围绕这两个部分进行. (二)学习第1至5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1至5自然段,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记出来. 2、名朗读,指出"冲"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òng,是"向着,对着"的意思. 3、生质疑,老师介绍背景,体会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时万分激动的心情. (1)"中国解放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华罗庚在美国的生活过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他住着洋房,开着小汽车,日子过得很富裕,很舒适.) 华罗庚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4、觉得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华罗庚激动的心情 出示文字投影:"华罗庚下了车,疾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 这些加点的词都表现了华罗庚知道祖国解放的消息非常激动的心情.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评价是否体现了华罗庚的心情. 5、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部分,读出华罗庚喜悦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第6至11自然段. 1、渡:华罗庚准备回国时,遇到了什么样的劝阻他是怎样回答的呢 2、示课文插图,指名朗读课文6至11自然段. 3、示文字投影,重点理解句子: "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才有价值.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读了华罗庚说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华罗庚是个非常热爱自己祖国的科学家,就像儿子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不嫌弃祖国的贫穷落后,立志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把祖国的进步发展放在第一位.) 4、读华罗庚说的这句话,体会华罗庚要回去报效祖国的决心. (四)总结课文. 1、读全文. 2、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华罗庚是个不贪图享受,热爱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科学家.) 板书设计: 洋房 客厅 回自己的祖国去 (华罗庚) 热爱祖国 旧金山海湾 为祖国尽力 指导教师:祁建华 资料提供者:祁建华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