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激励——从陶行知送糖果谈起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作者:时长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挨训了,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的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砸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的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的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时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在这个故事中,陶行知先生没有直接的批评王友,也没有进行开空洞的说教,而是极力的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从而使他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激发起学生自觉改过的积极性。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只盯住学生的缺点和过失,进行一番所谓“耐心”的说教,反而使学生产生逆返心理,收效甚微,甚至于事与愿违。因为,学生所需要的并非那些道理,而是改过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 丁有宽老师在《我与顽童》这本书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接的班上有个叫小聪的后进生,是全校有名的顽皮学生。学校曾想让他退学,家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也让他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根据小聪的特长,特意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爬竿比赛,显示了小聪的爬竿本领,然后又以爬竿活动为题进行作文练习。在习作中,许多同学都赞扬了小聪,使小聪心里热乎乎的,触发了他的上进心。从此,小聪慢慢有了进步。这名“捣蛋大王”在毕业时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当初丁老师只盯住小聪的缺点,只见其短,不见其长,今天批评,明天“教育”,小聪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很调皮,老师非常反感。开家长会时,老师对孩子的母亲说:“您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一分钟都坐不住。”回去的路上,孩子问他母亲:“妈妈,老师跟您说什么了?”这位母亲说:“老师说你原来坐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孩子上小学了,成绩很差。开家长会时,老师对这位母亲说:“您的孩子成绩非常差,是不是智商有问题?”回家的路上,孩子问母亲:“老师跟您说什么了?”母亲含着泪说:“老师夸赞你进步很大,如果继续努力,一定会赶上那些好学生的!”后来,孩子考上了中学,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对这位母亲说:“您的孩子考大学几乎没有什么希望。”回家以后,母亲告诉孩子:“老师对你考大学很有信心,如果努力,还可能考上一流大学!”后来,这个孩子果真考上了重点大学。 读了上面的故事,我们不能不为这位伟大的母亲喝彩!也许,她不会教给孩子知识;也许,她不知道如何讲道理。但,她却懂得教育的真谛——激励,激励,再激励!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功都得益与曾经受到过某种激励。 激励不是没完没了的说教,激励不是重复的道理,激励更不是板着面孔的批评。激励是暗夜里的一丝光亮,激励是干涸的心田上的一缕清泉,激励是一支点燃奋进之火的火柴。孩子的奋进之火一旦被点燃,便一发而不可收,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极至境地。 (江苏省宝应县黄塍中心小学 ) 资料提供者: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