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课文简介: 上古时代,中国闹洪灾,天神鲧同情人们的遭遇,盗天帝的息壤治水,却落了个身死而事未成的遗憾。大禹继承父志,依靠自己的智慧毅力和人类伟大的力量,历经十三年苦战,最终制服了洪水,成为万民敬仰的君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意志;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10自然段) (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文做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复述; 二、赏析人物形象: 天帝:毫不理会、大发雷霆、杀、夺------冷漠无情 鲧:探听、请、偷----------善良,富有同情心,为民而舍身 大禹:走遍、摸清、决定(引洪入海)---准备充分 亲自、率领--------------身先士卒 汗流浃背、磨出血泡、三过家门而不入-----坚忍不拔,公而忘私 三、重点语句赏析: 1、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这一句的内涵很深,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交代大禹的出生。首先,“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其实暗含鲧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语义;其次,大禹产自鲧腹,暗含大禹直接继承了鲧的精神和壮志,是失败英雄的事业的延续;最后,大禹裂鲧腹而出,寄寓大禹虽继承鲧的遗志,但却以一种“破”的形象出现,破去鲧以一人之力,宝物之功救民的个人英雄形象,破去最终失败身死的结局,立大禹帅“成千上万的人”,齐心协力挖渠开山的人类英雄形象,立历尽艰险挑战自然,壮志得酬的美满结局。 2、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制服了洪水。 这一句通过方位词体现跨越的区域之广,时间词体现经历时间之长,来表现治理洪水的艰难,“最终”一词体现成功来之不易。整个句子就是以艰难险阻来反衬大禹和人们的坚忍不拔精神。 四、对比手法探讨: 1、文中有哪些人物? (天帝、鲧、大禹、人类、神鸟、神龟、神龙) 2、文中可以形成几组对比? (天帝-----鲧天帝----大禹鲧----大禹) 3、文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4、对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反衬、衬托大禹的形象) 五:学生整体朗读全文,感受贯穿全文的那股挑战自然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 资料提供者:大林
|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