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初步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光盘。 师(微笑):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来学习哪一课吧? 生(大声回答):知道。 师:来,自己读读课题。老师知道你们课前已经读了课文,怎么样,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吗? 生(大声答):能。 师:好,我们就先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加点的是本课生字,大家注意把这些生字词读准了。 出示生字词:咆哮 疯狂 狞笑 放肆 流淌 揪出 豹子 瞪眼睛 呻吟 胸膛 搀扶 祭奠 势不可挡 乱哄哄 拥戴 (指名领读) 师:这些字词中,有哪些字的字音、字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的? 生:我提醒大家注意“呻吟”的“吟”字,“吟”字右半部是个今天的今字,不是令。 生:我想提醒大家,“狞笑”的“狞”,不要读成四声了。 生:还要注意“放肆”的“肆”,左半部是两个横。 师:左半部是两个横吗?你是不是想说,左半部的上半部的中间部分,一共有两个横?我们一起看一下,左半部一共几个横? (师生一齐写)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肆“的写法。还有哪些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 生:还有“胸膛”的“膛”字,它的部首是月字旁,是跟身体的部位有关,大家要注意。 师:同学们提醒得都不错,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注意几个字。看(教师指“搀扶”一词中的“搀”字),这个字怎么读? (生读) 师:对,它是翘舌音。把这个词再读一遍。还有,“祭奠”的“奠”字,中间是一个什么字?对,是个“酉”字,大家不要把它中间的短横落了。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不错,看来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读得很充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回顾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老汉,在发大水时,帮助群众脱离了危险,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师:能概括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很好。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生(齐答):写事。 师:写事的文章,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最好说清楚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结果怎样。谁能从这几方面,再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1:课文主要写了,山洪爆发的时候,老汉指挥全村人脱离了生命危险,自己和儿子却失去了生命。 师问生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也就是说,老支书指挥全村人从哪儿撤离,使得全村人安然脱险? 生1:在木桥上通过。 师对生1说:你能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整地再说一遍吗?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山洪爆发的时候,老支书指挥全村人从木桥上撤离,使全村人脱离了生命危险,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师:是啊,老支书让全村人安然脱险,却使得自己和儿子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就从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生:大公无私的人。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勇敢的人。 生:老汉是一个英勇献身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支书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老支书到底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他的哪些言行打动了你,让你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画出打动你的语句,用心体会,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学完后,必要的话,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自学课文,拿出笔在书上圈画,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地写在旁边。) 师:同学们,我们先自学到这儿。谁先来说说,老支书的哪些言行打动了你,让你深受感动? 生:我从第八自然段能感受到,老汉站在木桥前等着大家,他是想帮助全村人。师:是啊,从这儿,我们能感受到,他心里装着—— 生(接着教师的话说):全村人。 生:从这儿我也能看出,老汉十分了不起。全村人都爱戴他,而不是一个人拥戴他。 师(问回答的这个学生):你能不能说说,老汉为什么会受到全村人的拥戴? 生回答不出来。 师:谁能说说,帮帮他? 生:我猜老汉平常一定是为全村人做了不少好事,所以他才得到大家的拥戴。 师:说得真好。来,我们继续交流,老支书还有哪些言行打动了你? 生:第八自然段写道,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得人们。他像一座山。从这儿我能看出,老汉很镇定。他一点都不慌乱。 师:你说得真好。这一自然段,还有同学想谈的吗? 生:从这儿我还能体会到老汉很冷静,很有威严。你看,上文写道,洪水那么凶猛,而老汉还像一座山一样站在那儿。 师:体会得真深刻。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齐答: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老支书比喻成山。 师:是啊,老支书沉着、冷静地站在那儿,像一座山一样。和老支书的沉着、冷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什么? 生抢答:是人们乱哄哄的。 师:人们为什么乱哄哄的啊? 生:因为发洪水了。 生:因为洪水太凶猛了。 师:对,山洪突袭了村庄,情形变得十分危急,因而,人群才乱哄哄的。课文中是怎么描写洪水的?你从哪些描写中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形十分危急?(教师板书:洪水 突袭) (学生做短暂的思考,而后,纷纷举手回答) 生: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情形的危急。(生读第二自然段)这里面有一个词是“咆哮”,从咆哮我能看出洪水很大。而且还像野马一样,速度很快,很可怕。 生:我从这儿也能看出洪水的可怕。一匹野马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一群野马,还是受惊的野马,那种力量是十分巨大的,根本无法控制。 师:对,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洪水速度快,力量大,来势凶猛,不可抵挡。情形真的是十分危急啊!你能把这种危急的情形给读出来吗? (指名两名学生读) 师:这两名同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不错。但,我们要知道,山洪所到之处,万物尽被摧毁啊,这段话怎么读? (生再读,仍没有读出惊心动魄的感觉,师范读,而后,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我们继续交流。 生:第三自然段写道,“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水都进到屋子里了,说明洪水很大。(学生回答时,大屏幕上出示3――6自然段的内容) 师:就这一部分(教师指大屏幕上的内容),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形十分危急? 生: “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这洪水一米多高,很吓人,都可以把我们这么大的孩子给淹没了。 生:我给他补充,洪水不会跳舞,在这儿,作者是把洪水当成人来写了,跳舞,说明路面上洪水很大,波浪也很大。 师:你们说得真好。也就是说,此时,路面上不是风平浪静,用一个词来形容,是—— 生:波涛汹涌 生:波浪滔天 生:波浪翻滚 师:大家概括得真准确。还有哪些语句也让你感受到情形的危急?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体会到了洪水越来越大,死亡离人们越来越近。 师:是啊,就在这疯狂的洪水面前,人们才跌跌撞撞地向那座—— 生(接话读第六自然段):向那座木桥拥去。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木桥? 生(齐答):窄窄的木桥。 师(语气很凝重):窄窄的木桥啊,这窄窄的木桥意味着什么呢? 生:木桥窄窄的,意味着一下子不能过去很多人,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过。 生:还能看出木桥很容易就被大水冲毁了。 师:对,情形已经十分危急了。情形的危急仅仅是因为洪水的疯狂肆虐、仅仅是因为这窄窄的木桥吗?听!(多媒体课件播放山洪暴发时洪水的咆哮声,人们的喊叫声) (伴着课件演示的山洪爆发时的各种声响)师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洪水的声音。 师:除了洪水的疯狂咆哮声,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人们的喊叫声。 师:他们会喊些什么,叫些什么? 生:他们会喊:“救命啊,救命啊!” 生:他们可能会喊自己亲人的名字。 师:对,他们可能会这样喊,也可能没想着要喊什么,只是恐惧地、不由自主地放开喉咙大声喊叫。此时,我们能感受到,在疯狂的洪水面前,人们已经怎么样了? 生:人们已经惊慌失措了。 生:大家都只顾着自己逃命。场面特别混乱。 生:我能感觉到,人们都特别害怕,场面不但是很乱,而且已经根本无法控制了。 师:对,天灾没有丝毫的缓解,人们的慌乱使险情更加升级了。你能把这万分危急情形给读出来吗? (伴随着课件播放出的山洪爆发时的各种声响,一名学生读文章1――6自然段) 师:通过这名同学的朗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当时情形的万分危急。幸好,就在此时,谁出现了? 生齐答:老汉出现了。 师:来,齐读。(大屏幕上显示课文7、8自然段,学生根据老师手势的指引,有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说老汉像一座山,除了我们刚才体会到的,他稳稳地、沉着、冷静地站在那儿,外形上像山以外,还因为什么?(教师板书: 没腿深) 生默然,回答不出来。 师提示:人们有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他,有了他就能解决困难,他就是人们的依靠,这是人们心目中的什么山哪? 生:是靠山。 (教师板书:老汉 像山) 师:体会的真深刻。靠山出现了,人们是怎么做的? 全班学生读第九自然段。 师:此时此刻,老汉又有哪些言行打动了你? 生:(读第十自然段),老汉他很关心村里的人。他很聪明,能想出这样好的办法,让大家排成一队。 生:我还能看出老汉他让党员排在后面,说明他让党员把活着的希望留给大家。 师:大家谈得不错。这里面说道,“老汉沙哑地喊话”,他的嗓子为什么沙哑了?(教师板书:沙哑地喊话) 生:因为洪水的声很大,他大声地喊了很多遍,所以把嗓子喊哑了。 生:还有,就是他着急,上火,很大声地喊,所以嗓子哑了。 师:对,看着这乱哄哄的的人群,望着这汹涌而至的洪水,他怎么能不着急啊,(教师引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指名读)所以他大声地喊道……(此时学生读得并不是很精彩,教师结合文情,充满激情地范读,而后指名读)。 (师引读第十一自然段)就在这时候,有人喊了一声…… 师:为什么有人会这样喊? 生:因为党员们觉得,他们也是人,也应该赶紧逃命。 师:对,党员也怕死,也要活着。可老汉听到了却冷冷地说(师引读第十二自然段)…… 为什么冷冷地说? 生:老汉生气了,觉得党员没有党员的样。 生:老汉觉得,党员就应该把活命的希望留给大家。 师:对,如果不这样做,就不配做党员。所以他才冷冷地说……(全班齐读文章第十二自然段)我们接着看,老支书还有哪些言行让你感动? 生:(读第十五自然段),这个小伙子是他的儿子,他还这样对待他,我能看出老汉他舍己为人。 生:这时候,洪水已经舔着人们的腰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老汉还冲上前,揪出儿子,大声吼,从这些动作词,我能看出他没把儿子当儿子,大公无私。(教师板书:舔着腰 像豹子 ……冲……揪……吼……) 师:对,从吼我们能看出他—— 生(齐答):生气。 师:为什么生气? 生:觉得儿子不争气,不像自己一样,就想着自己。 师(充满激情):对,他恨儿子不争气,在危急关头只想着自己,贪生怕死,所以老汉才极其愤怒地大声吼道……(引读十五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师:他这样对待儿子,看似有些残酷无情,可他真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吗? 生(肯定地回答):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课文写了,洪水爬上胸膛的时候,死亡更近了,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老汉却儿子先走,还把他推上木桥。(教师板书:爬上胸膛 ……吼……推……) 师:是啊,当年轻力壮的儿子让他先走时,他却大声地对儿子吼道……(引读二十自然段) 师:同学们又是一声吼啊!课文中几次出现吼?两次吼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吼是他很生气,第二次吼是怕儿子有生命危险,很着急。 师:对,如果说第一次吼,老汉是极其愤怒的话,老汉的第二次吼就是极其—— 指名生站起来依次说:极其着急 极其关心儿子。 师:那我们看老支书吼的这句话(大屏幕出示文章第二十自然段,――“少废话,快走。” 这一句),你不觉得这里面有个标点用得不恰当吗? 生:我觉得老汉喊的那句话应该用感叹号,因为他当时特别害怕儿子会有危险,很着急,他一定会大声地喊,大声地吼,所以应该用感叹号。 师:对,我们把它改过来。(引导学生把书上的句号改成感叹号)来,通过朗读,我们把老支书的着急、把他对儿子的爱给读出来。 (教师和学生一起读第二十自然段)。 师(多媒体课件播放轻音乐):可就在此时,最悲惨的一幕发生了! (大屏幕出示文章21——23自然段,学生配乐朗读) 师(饱含难过深情,音乐一直流淌):同学们,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亲近的人从眼前消失。望着这无情的洪水,想着刚才还活生生地站在这儿的,原本不必失去姓名的儿子,老汉会喊些什么呢? 生:老汉可能会喊儿子的名字。 生:老汉会喊:儿子,快跑! 生(平淡地):老汉可能会喊,儿子,爸爸对不起你。 师:老师希望你能像老汉那样充满愧疚之情地再喊一遍。 生(充满感情地):儿子,爸爸对不起你! 师:他到底要喊些什么,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了,但那一定师积蓄了一个父亲全部的爱,全部的愧疚。可更让我们心碎的是他还来不及诉说自己的愧疚,猛然间……(引读二十二——二十三自然段) 师(沉默几秒钟,音乐流淌,深情地):同学们,真的什么也没有留下吗? (学生依次站起来饱含深情地说) 生: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留下了。 生:老汉留下了对儿子疼爱的心。 生:老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地心中。 师(伴着音乐引读24-27自然段):五天以后……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同学们,来祭奠老支书的仅仅是这些人吗?还会有哪些人? 生:还有其他的被救的村民。 生:还可能会有其他听说过这个故事的人。 师:面对洪水过后满目沧痍的大地,回想五天前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被救的一百多人一定会热泪盈眶满怀深情地说一句: 老支书, ! (学生伴着音乐,深情述说) 师:此时此刻,每一个听说过这个故事的人,包括你,包括我,也会深情地说一声: (师生共同读这句话)老支书,您和儿子一路走好!! 师:课文学到这儿,老师想和大家交流,这篇课文是写的是谁的感人事迹? 生(齐答):是老支书的感人事迹。 师:写老支书的感人事迹,为什么以桥为题呢? 生:因为全村人是从桥上脱险的。 师:是啊,就在这座桥上,老支书让全村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却使得自己和儿子失去了生命,他以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生命,让我们见证了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架起了党员和群众之间的什么桥啊?是生命之桥啊。 同学们,课文我们学完了,老支书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矗立在我们的心中。课文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感人至深,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呢?请同学们回去候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来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桥 洪水 老支书 突袭 没腿深 像山 沙哑地喊话 舔着腰 像豹子 ……冲……揪……吼…… 爬上胸膛 ……吼……推…… 资料提供者:刘岩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