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摘要] 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能够促使学生在师生交互状态下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效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保证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课堂,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前多媒体技术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要充分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作用,必须重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及其整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利用电教媒体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灵活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会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一、多媒体教学能优化教师的备课。 教学是通过信息的传播,促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多媒体的运用首先优化了教师的备课。 1、优化教师对教学素材的收集 在多媒体软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多方面收集有关的教学素材,力求做出符合教学实际的课件。例如,我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由于圆明园当年的美丽景观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所以为了制作一个合理、有效、完美的课件,我查阅了大量有关1860年鸦片战争的资料和介绍圆明园的文字记载,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我又借来了电影《圆明园的毁灭》,反复观看,从中截选了大量反映圆明园景色的画面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再次,教学环节中有一段配乐欣赏,我找来了一些悦耳动听、有艺术表现力的古典乐曲,以求使它和画面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最后,我还从历史课本中扫描了圆明园遗址,看了雷锋夕照平湖秋月、狮子林等景点的介绍………这些材料的收集,不仅为制作课件做了充分的准备,还使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了教学的总体走向。 2、优化教师对语文教学材料的选择 教师对语文教学素材的收集是备课、制作课件的必备条件,而对这些材料的选择又至关重要。课件的制作是为优化教学过程、满足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而设计开发的。所以,教师所做的课件必须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整体性、创造性等。由此,教师就需要在收集的各种素材中做出相应的选择。在制作《圆明园的毁灭》课件时,我选择了符合课文内容的景物画面,剪辑了电影片断,录制了《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旋律优美的古筝曲等,使课件形、声、色之间协调,形成最佳组合的整体效应。在整个筛选的过程中,我结合课文内容,经过优化组合,去粗取精、汰劣择优,确定了本课所需的材料,明确了教学目标和线索,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在制作课件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更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只有在知已各彼的情形下才能使设计和开发出来的课件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从而使教师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媒体的运用虽然使教师的备课量大了,但课堂教学容量、教学密度增加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语文课堂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多媒体教学在优化语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是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创新能力,而电教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扫除规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扫除认知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创设意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光明和欢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电教媒体正是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活动,使他们对教学内容增加了兴趣,思维变得敏捷,更活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一上课我就用电脑演示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配音朗读并设置悬念: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蝙蝠就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学生边看边听,提出的问题就如同导火线,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上课伊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的毁灭”课题图,只见有着辉煌建筑的背景图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五个大字的每一笔都腾起熊熊烈火,似乎要把一切烧成灰烬,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们的心田。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是一处怎样的景观呢?为什么会被烈火焚烧?谁点燃的这可恶的烈火?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学习兴趣陡然高潮。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多媒体教学感性直观,身临其境,使学生便于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面限制,学习一些感情跳跃、跨度较大或比较含蓄深沉的文章,很难置身其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课文的理解也一知半解。而电教媒体以其直鲜明的声、色、形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不但听得见,而且使学生身临其境,领悟文中作者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便于理解教学内容。如上文提到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由于我在备课时选取了大量的、丰富的有关圆明园的图片以及文字素材,把文中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丰富的的画面。古人刘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教授“圆明园辉煌景观”一段时,我依据学生的需要和课文的讲述,依次出现总的园林介绍图——长春园、万春园、绮春园这“圆明园三园”呈“品”字的形状,以及周围“众星拱月”般的小园林,再加上如梦如幻的古筝曲,使学生仿佛置身在辉煌的圆明园的上空,禁不住要亲临胜地,一饱眼褔。接着,我又出示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也使他们的想象更加美妙、丰富。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边听边看,音画同步,音形结合,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样,在理解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为学生播放了英、法联军疯狂掠夺、毁坏、焚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断,使他们亲眼目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从而从内心产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由此,在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在情感的爱与恨的对比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桂林山水》一课,待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以后,用电脑播放录像,一边让学生听优美的配乐朗诵,一边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随着悦耳动听的水乡乐曲声,荧屏上出现了静、清、绿的漓江水和奇、秀、险的山峰,以及那荡漾在碧波之上的竹筏小舟,使同学们产生了与作者和游人共同的感受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学生将所学、所见、所听溶为一体,仿佛置身于迷人的桂林山水之中,看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水上的舟,真正成了景中的人……这种多媒体电教手段的应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体验,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 每篇文章都有其重难点,文章的重难点即是表达的中心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也是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的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出各种颜色的火烧云,然后用电脑把二者合而为一,并制成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对于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学生较难体会;对于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也难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决这二方面的问题呢?教学时,我借助图片、录音、影视等合而为一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强化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前所产生的一美一惨、一爱一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首先,借图画想像。我先出示画好的由星星、月亮组成的彩色简笔画图片,让学生理解“众星拱月”一词,再出示圆明园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弄清圆明三园及周围的分布,分清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图想象,以体会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其次,借音乐想象。第三自然段具体写了圆明园各处著名的景点,我让学生在图片欣赏之余配乐朗读,使学生边听边看,随着乐声到了喧闹的买卖街、泉水叮咚的山乡村野、高大壮观的西洋楼……这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了圆明园景观的辉煌,心中又怎能不产生热爱之情呢?最后,借影视想象。主要是让学生看看侵略军怎样抢掠、毁坏这座艺术殿堂的电影片断,加深对侵略者野蛮、强盗行径的认识,内心升腾起无比的仇恨。这样,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感知教材,显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的感情行到了升华。 4、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文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教育,强调学生智力、人、创新能力、个性和特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过程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我又出示了圆明园被毁灭的残垣断壁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后,由一名学生当导游——这里是什么地方?我们看到了是什么景象?当年这里是怎样的景象?我要求学生一边自己操作计算机,一边向其他同学介绍园内景观,在实际演示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其他同学又再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能设难置疑,引起思辨。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有目、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当出示完圆明园遗址图时,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面对此情此景,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为什么侵略者敢在我们的国土上为非作歹?有的说: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有的说:当时中国是怎样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落后就要挨打”。紧接着,我又播放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了解了国家的现状并鼓励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感想,再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使他们决心以后勇于探索求学,为祖国出力。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自疑,养成了习惯,逐渐培养了其创新意识。另外,我们知道语文教学首先是朗读教学。“朗读是把书面上的语言变为口头上的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活语言”。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朗读,如果老师光对学生说:你们要认真读好课文,多读几遍等诸如此类的话,虽然老师苦口婆心,可学生却不得要领,收效甚微。因此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标出句子中的停顿、重音、句调升降曲折、声音的轻重,再播放符合课文内容的音乐,就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到好处地如实再现,学生也能在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强烈感染的基础上正确掌握朗读方法,逐步提高朗读能力。如在教学《长征》一课时,理解全文诗句后,我用电脑出示了整首诗,先让学生说说该如何朗读,然后将教材录音配以《长征组歌》主题音乐播放给学生听。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不少同学被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所打动,被那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读所感染。最后,我用鼠标标出诗句的情境,朗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气势和韵味。当然多媒体教学还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结论:把现代科学技术引入课堂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不仅合理地利用了教育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环境中学习、创新、延伸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挖掘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的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如今,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那么,寓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之中,是当前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我深信,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资料提供者:张目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