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课堂看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新课程、新理念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透过热闹纷呈的课堂,我们还看到了什么?我们今天怎样上语文课?笔者有几点思考,试作分析。

一、真实朴素是语文课的基石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那天听一堂比赛课,上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课堂中最后有个环节是叫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环节。我知道到这时候,课已经结束了。虽然说教师还在巡视,可那只是做做样子而已。真不好意思,我也已经把听课笔记合上了。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幼稚、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看我啊?”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看见上课的老师脸红了。 

    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了。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在脸红之后应该感到欣慰。 

 有位老师上《颐和园》,上完了问学生:“你们想去颐和园看看吗?”学生说想,老师说:“那你们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叫上我。”本来老师是随便说说的,因为课上完她就要回自己的学校了,可学生是很认真的。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那你住在哪里啊?” 

    相信很多老师都曾这样教这篇课文。说真的,如果那个老师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我就不好说什么了,可是她居然不敢。我不知道提问的学生会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是挺难受的。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不敢了呢? 

    有位老师上《春雨的色彩》,在学习了春雨是绿色的、是红色的、是黄色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地去聆听、去想像,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老师并没有着急,她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一看,听一听吧。”然后是配乐的课文朗读。还是那个学生,他说:“老师,我现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绿绿的。” 

    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问,我们的学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师要听什么,所以不会说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老师没有说再想想看,而是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这次学生感受到了。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 

   从“一言堂”的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如火如荼。我们的语文课什么都不缺,就缺真实。 

   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

    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根本

    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 

   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她选上的课文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的《画风》。教材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三个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结果这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让学生画画。个别画,小组画,到黑板上画……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风上了。到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 

    这个案例比较特殊,因为课文的题目是画风,教师自然也就容易想到让学生画画了。可是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姓语名文,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样是画风,有一位老师处理得相当好: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她让小朋友自己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小朋友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

    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我们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还看到过另外一个教学案例: 

    一位老师上《台湾蝴蝶》,上到该让学生看蝴蝶图片时,老师突然说找不到投影片了,让学生自己仔细去读课文,把几种蝴蝶的特点画出来。 

    这里老师的教学目的很清楚,不是要学生知道那些蝴蝶是怎么样的,那是生物课的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懂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文字之后,老师终于把投影片找到了,让学生观赏一下那些美丽的蝴蝶,把语文教学适当地拓展开去。 

    学科融合,强调的是渗透,是为我所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美术、音乐、自然、数学都可以,关键是不要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现在上的是语文课。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堂阅读教学课《狐狸和乌鸦》。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分析完课文后老师鼓励学生谈谈与众不同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言,其中一个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人家要,人家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    

课改以来,我们的学生变活跃了,他们说话的机会多了,得到肯定和表扬的机会也多了。可是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听到这样的话语,却怎么也笑不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这就是课改带给我们学生的变化?教师说:“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真聪明!”我们的语文老师只记得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却忘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当学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需要老师的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老师却忘了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我看到过一个观察作文的经典案例,叫做“煮金鱼”。

    为了制造悬念,教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煮了吃。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有些学生就给老师提建议,说可以烤了吃,煎了吃,也可以煮了吃。还有一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都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把金鱼煮了吃,因为那样太残忍了。可老师为了把课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上下去,还是坚持非煮不可。老师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饿了。” 

    最后当然是金鱼被老师抓进了试管里。可以想象得出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难过。金鱼自然没有死,可是孩子们那种单纯、天真的火花,会不会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熄灭? 

    我上过一节作文指导课,题目是《我的妈妈》。我让孩子们先说说自己的妈妈,孩子们都很踊跃。可是,突然,有个小女孩在座位上哭了。我很奇怪,走过去问她。她就是不说,仍一个劲地哭。我摸摸她的头,走开又走过去。一会儿,那学生终于止住了哭。我轻轻地问她:“是不是想妈妈了?”那孩子点点头。我就说:“那你来说说你的妈妈吧。”哪知道,她又哭了。我这才意识到什么,连忙说:“对不起,等下课后,你再和老师一个人说好吗?” 

   后来,我了解到,那个孩子的父母离异了。我真为我自己捏了一把汗。如果我在课堂上批评她,或者一定要她说,那对这颗幼小的心灵来说,该是一种多大的伤害啊。 

    人文性是隐含着的,体现在我们教学的细节中。 

总之,我觉得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努力追求既有创新思想又实实在在的教学境界,使新课程改革始终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资料提供者:陆一凡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