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鹿柴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材分析 古诗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它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景写人记事抒情。通过学习古诗让我们陶冶情操,体会意境,同时也感受到汉语文化的丰富!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时所作。原诗两首,这是第二首。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诗的大意是: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缭绕着紫色的云烟,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瀑布从峭壁上一泻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 这首诗用词十分精妙: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一个“挂”字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写出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气势。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鹿柴》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作品,主要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本诗的大意是: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这首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后两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夕阳的明亮衬托山林的幽暗,愈加让人感到幽暗。这首诗以诗、画、音乐相结合,具有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一贯特点。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注意“疑”、“响”、“深”。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望庐山瀑布》 一、激趣导入 庐山,风光绮丽,景色秀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畅游于此,写词赋诗,描景状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设疑自探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庐山在哪里? 庐山瀑布是什么样? 2.出示自探提示,学生自探。 (请大家拿出笔,借助工具书,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解决。在读诗句时结合文中的注解,独立学习,认真体会。) 1.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尝试体会诗中的意境。 3.《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的思想感情? 三、解疑合探 1.首先看看我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大屏幕,谁能起来读一下这些字词? (教师随机找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认读。特别是“瀑”和“疑”。) 看来大家对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很不错,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画出重点词看看庐山瀑布是什么样子。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重点抓住:紫烟,川,三千尺,九天等词。可以看到瀑布磅礴的气势。) 2.“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诗中感受到什么?(视学生回答情况,师相机补充) (同桌交流后回答。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困难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点拨。“紫烟”展现了水气升腾的样子;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九天”使人想想到瀑布的气势多么壮阔。可以得出诗人见到庐山瀑布那种惊叹,赞美之意。) 3.“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站在什么位置观察?你以为哪些词用得格外好?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作者应是远眺,通过“遥”字可以看出。) 4.指名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同学们在大脑中想像到什么样的景象? 5.现在谁能完整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庐山瀑布的壮观磅礴气势,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由衷赞美之情,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质疑再探 1.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1.诗句中哪一句是在远处观察,那一句是在近处观察? (2.对于这首诗的写作修辞上都有哪些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疑。 五、运用拓展 1.请你为自己的同桌或同学设计几道题。 (预设: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 )的作品,表达了诗人( )的 思想感情。 2.解释词义 疑: 生: 直下: ) 老师也为大家出了一道题: 请拿出你的小画笔,把诗文用图画展示给大家。 板书设计: 36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 一、设疑自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首。 1.板书课题:《鹿柴》,指导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感知课题: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 3.介绍作者。 4.同学们,学习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1.《鹿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2.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就请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读懂意思,体会感情。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探提示。(10分钟)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鹿柴》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你能体会到吗?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二、解疑合探。 接下来,大家一起交流下自学效果。 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诗句意思? (预设:“青苔”是什么意思? “返景”是什么意思? “复照”如何解释?) (指名回答。) 3.大家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同时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有山林,阳光,青苔等,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副画。) 4.在诗中哪些是听到的,哪些是看到的? (指名回答。第一句是听到的,第二句是看到的。) 5.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同桌交流,讨论。通过“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可以看出山间的幽静和空旷。意思是:空寂的山中,看不见人, 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6.“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你能体会到什么? (分小组讨论,教师可做引导。以光亮反衬幽暗,可以看到山林的幽暗。) 7.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回答,如果不完整,可以找学生继续补充。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那么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全班交流讨论。主要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那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何收获? (组织学生讨论。 预设:1 诗中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2 写出了山林的美丽。 3 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赞叹!) 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三、质疑再探 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真不少,那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谁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可以提出来。 (预设:1“柴”是多音字吗? 为什么在这里念“zhai”? 2 诗文是如何以动衬静?) 四、拓展运用 1.请大家互出几道题考考同桌或同学。 (1诗文中哪句是写听到的,“但闻”中的但是什么意思? 2 默写古诗。) 老师也有道题,请大家来做一做。 1.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讲给同学们听。 2.接下来在课后自学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板书设计: 36古诗两首[ 鹿柴 王维[w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 青苔[ 恬淡幽静[www 资料提供者:李铭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