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课外阅读的主旋律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求实”——课外阅读的主旋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无可有的“软任务”。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课外阅读盲目性、随意性却很大,没能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尽人意。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收到实效呢?针对此情况,我们作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以上。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计划,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并建立《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天阅读情况)。合理安排好课内学生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推荐合适的少儿读物。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是坏书,不可以读,为什么。并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可以说,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读物,关乎课外阅读的成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卫生的精神食粮,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的侵蚀,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和与课内阅读相关连的读物。我给他们列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书目,供学生阅读参考。如中低年级侧重提高想象能力,可提供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古诗和通俗的小文章。从高年级起主要培养文学想象能力,内容则以文学为主。让学生既保留了兴趣又有明确的选择,做到杂而不乱,多而不废。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真正做到读好书。 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因此,所推荐的读物类型要尽可能的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样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各有所获。 三、教给有效的“读书”方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同父母培养孩子生存的能力,而不是给孩子准备充足的物质条件。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乃至背诵等方法阅读课外读物,既要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又要深入领会文章中写得好的地方。要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读书方法,做好知识积累。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特别是要提倡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属于创造性读书,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为求实效,我指导学生运用下面多种方法进行阅读。 (一)分阶段阅读 第一阶段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第二阶段细读,圈画好词、佳句、锦段,理解、揣摩、品读,运用灵活的方式,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一些方法。对重点内容、主要情节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并适当地记一些旁批。第三阶段熟读,要求摘录、记忆、背诵精彩片断和好词佳句,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并写出读后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这些优势,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感受文本的内涵,了解文字最深层的营养,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去,与作者共同感受书中的人物、世界等,学生的读书就不再只是表面化、肤浅化,而是逐渐走向成熟化、效率化。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要求学生每看一本书都做到,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书刊、不同的年段、不同的阅读基础来提出某一阶段的要求,增强阅读的深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作文水平。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 (二)、分门别类地阅读 在阅读训练中,写人、记事、状物、写景、童话、神话、科普小品等均渗入了不同年级的教材。为此,我在引领学生课外阅读时给予分类,找出共性与差异。如写人类的文章,在读思结合上要善于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记事类的文章,在读思结合上要关注事情发展的六要素,寻找事件的发展思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在读思结合上要学会抓总起句或总结句来读;说明类的文章,在读思结合上要发挥合理想象,理解主要内容。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快速提高。另外,阅读文章还可以从思想内容上归类,按传统教育的、环保的、名人篇、爱的话题、学习方面的话题……并由此进行相应地指导,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易培养而成。 4、培养自觉的读书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课外阅读由于缺少教师的检查和监督,有时候很容易虎头蛇尾,所以本人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意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受益终生。为此,本人坚持做好课外阅读的检查与评价。课外阅读只有通过检查,才能了解学生阅读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加以有效指导,也起到督促作用。同时,经常采取谈话、检查读书登记卡、读书笔记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并把检查阅读情况和班级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交流所阅读到的信息、知识,做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课外知识,激发他们更自觉地通过阅读来积累语言,积累知识。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持续性,逐渐养成良好的自觉读书的习惯。 5、激发浓厚的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不能持之以恒的。这就得在激发兴趣上下功夫。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我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古诗儿歌朗诵会、读后感交流会、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动力。 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也可立足课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绿》等,把陶醉于朱自清感人的父子之情中的学生引到优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学习了鲁迅的《少年润土》,又引导学生拜读鲁迅的小说《故乡》,感受在封建观念的侵蚀下农民生活的不幸。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且觉得兴趣盎然。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为了使学生都有一对强硬的翅膀,让我们唱响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利求实效。 资料提供者:王德菊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