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备课中心
] →
登鹳雀楼
共『
44
』篇教学设计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相关教学视频
』『
课文朗读
』『
点此察看手机版页面
』
《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
[2020-03-10] [阅读次数:48]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1、 ...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018-09-03] [阅读次数:206]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
『
阅读全文
』...
部编二上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2017-11-20] [阅读次数:194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 3.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6] [阅读次数:339]
教材简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6] [阅读次数:530]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6] [阅读次数:193]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6] [阅读次数:145]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4] [阅读次数:19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4] [阅读次数:15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4] [阅读次数:140]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4] [阅读次数:1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4] [阅读次数:91]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4] [阅读次数:107]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4] [阅读次数:92]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2012-06-14] [阅读次数:138]
《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学这首诗。可以采用:“读、查、连、话、想、悟、疑、背”八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读。 在...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课例点评(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374]
一、课的价值 1、虚心好学,大胆尝试: ①一份教案,你征求了多位教师的意见,修改了六次,足见其向学之心。只有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来; ②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执教(先学会的当小老师教大家读7个生字);打擂台表演读(“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谁不服...
『
阅读全文
』...
畅当《登鹳雀楼》诗歌鉴赏(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322]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畅当这首诗在宋代曾获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585]
西师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
『
阅读全文
』...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26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313]
一说课内容 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二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说课设计(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246]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非王之涣诗(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271]
《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篇自宋代以来即误作王之涣诗,据最早著录此诗的《国秀集》,知作者为朱斌,不是王之涣。 唐代有名作《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此诗唐人选编的《国秀集》题为“登楼”,据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沈括《梦溪笔谈》,知所登者为鹳雀楼,...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是哲理诗还是抒情诗?(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7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雀楼》是连黄口小儿都能够背诵的名诗。作者是唐代略带些神秘色彩的王之涣。说他神秘,是因为这位诗人名气不小,但人们对他的生平却所知不多○1,也因为他现存诗作不足十首却偏偏至少有两三首脍炙人口,“皤发垂髫,皆能吟诵”。○2比如这首小诗,我们�...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十一(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326]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十(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216]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九(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71]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八(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58]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七(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8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六(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8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五(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68]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四(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5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三(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68]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89]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85]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试释(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71]
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与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邃。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
『
阅读全文
』...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材理解(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21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的意义(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248]
《登鹳雀楼》这首妇孺成诵的名诗,毛泽东曾六次挥毫书写。1992年该诗被香港选为十大最受欢迎的唐诗之一,日本汉语课本精选五首唐诗将其列在首篇。作为中国人自勉前行的诗作,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寻觅它的遗迹。 (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千古绝唱是我在儿时课本上读...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北师大版二年级第三册)
[2011-01-17] [阅读次数:198]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二萧;可"二萧三肴四豪"通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
[2009-06-14] [阅读次数:868]
教学目标: 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气势。 2、认识生字。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用拼音认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雀楼、高山、...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
[2008-09-28] [阅读次数:355]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
『
阅读全文
』...
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2005-03-10] [阅读次数:316]
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上马镇文昌小学:王立云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网友来稿)
[2005-02-19] [阅读次数:282]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
『
阅读全文
』...
16 登鹳雀楼(网友来稿)
[2004-11-19] [阅读次数:247]
16 登鹳雀楼 =使用2课时 总第76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
『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教师中心稿)
[2004-04-23] [阅读次数:1308]
范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
『
阅读全文
』...
『
点此搜索其他与
登鹳雀楼
相关的文章
』
『
点此搜索与
登鹳雀楼
相关的课件
』
『
点此搜索与
登鹳雀楼
相关的教学视频
』
『
点此搜索与
登鹳雀楼
相关的课文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