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教师备课中心
] →
莫高窟
共『
27
』篇文摘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相关教学视频
』『
课文朗读
』
敦煌,黎明中升起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07-02] [阅读次数:498]
⑴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 ⑵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
『
阅读全文
』...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9-06-03] [阅读次数:1444]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父同,仕唐,官至容管经略使。策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同甚宝之。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鼎文何谬欤!”同...
『
阅读全文
』...
《后汉书&张奂传》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8-04-07] [阅读次数:5758]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 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①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
『
阅读全文
』...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7-11-15] [阅读次数:2478]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
『
阅读全文
』...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教师随笔)
[2017-05-14] [阅读次数:312]
雷媛 77岁的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待了52年,和她的前辈还有很多同事一样,从满头青丝待到了一头白发。就像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是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樊锦诗是“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 懂得樊锦诗的人都清楚,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有人说,樊锦诗要把...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漫想二则(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2010-01-07] [阅读次数:438]
沙市一中 邓金平 一、敦煌悲剧与儒学的没落 只要是被...
『
阅读全文
』...
守护那份伤痛[敦煌文化](网友来稿)
[2009-10-10] [阅读次数:420]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中 梁冬林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从100年前就引起贪婪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只短短的10年,却成了永久的伤痛,它就是敦煌文化,一个让世界顶礼膜拜,吞吐中国荣耀与耻辱的旷世显学。然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外国。 丝绸之路的辙痕又到...
『
阅读全文
』...
重读《道士塔》(网友来稿)
[2006-10-26] [阅读次数:1626]
无间悟道 一 因为要上〈道士塔〉的原因,上午上了一节课听了一节课后,不得不坐在办公室里,和余秋雨再做一次迫不得已的交流。十年前读余的〈文化苦旅〉时,道士塔的影响还是挺深的。作者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对整个民族的悲剧的怜悯痛恨之心,以及余氏特有的看似厚重的文化情绪,当时是很是感动。那时,余�...
『
阅读全文
』...
浅析《道士塔》的艺术手法——浅析《道士塔》的艺术手法(网友来稿)
[2006-06-08] [阅读次数:2040]
■陈立宏 李正兵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篇对中华民族文明史反思的优秀散文 ,在此文中,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生动的史料,多元的手法,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了高度审视,使文章意蕴深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面笔者试从本文的艺术手法进行探讨。 一、运用虚构,再现了沉重灾难的沧桑历史�...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中的“我”(网友来稿)
[2005-12-08] [阅读次数:1110]
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 李殿林 散文中不能没有“我”,《道士塔》也如此。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备课札记(网友来稿)
[2005-12-04] [阅读次数:1825]
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 李殿林 一、关于王道士 (一)王道士的涂壁画和砸塑雕。这两段的表述很有特色,值得注意。 这是用艺术的虚构再现历史,打破了散文题材要真实的原则。王道士怎么涂的、怎么砸的都是虚构的。为什么要虚构?主要是文体和表达的需要。把历史还原成鲜活的生活�...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一文中的对比手法(网友来稿)
[2005-11-25] [阅读次数:1245]
湖北荆州江陵二中 张广雄 道士塔一文对比手法运用非常成功,文中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也是该文的一大亮点. 1,辉煌的文化------琐猥的人物.王道士目光呆滞,大字不识几个,却把持着辉煌的文化.这是文化的悲哀. 2,巨大的罪责-------渺小的人物.他的罪责的大的,可是他又是那么的卑�...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一文问题太多(网友来稿)
[2005-11-24] [阅读次数:1498]
湖北荆州江陵二中张广雄 这篇文章有很多问题,试举例说明。 1、“莫高窟大门外,莫高窟共有几百个洞窟,都没 有门,这个“大门”指什么? 2、“塔呈圆形,状近葫芦。课本前有塔的照片,不像葫芦,倒像一个瓶子。 3、“基座垒以青砖”应放在“塔心竖一木桩”前面写。 4、�...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教学感言(网友来稿)
[2005-11-23] [阅读次数:1813]
湖北江陵 张正言 很久以前听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写得不错,借了一本,匆匆地翻了一遍,觉得有些快乐,也有些不快.也没继续深读,还给主人了.没想到他的道士塔竟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而我正教第三册.教学生读书可不是自己读书,那非细读不可了.可是细读之后,无端生出一些不快.不快有如下一些. 一. 文�...
『
阅读全文
』...
余秋雨的王道士 ――评《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形象
[2005-11-22] [阅读次数:5091]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刘玛林 说余秋雨先生是当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人一点也不过分.且不说过去的辉煌,单是近来的批评就够了. 作者看重《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开篇之作;批评者也看重《道士塔》.特意弄了一个《道士塔》的评注版.(附文后) 要说《道士塔》,王道士是个关键人物.看重与�...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2005-04-26] [阅读次数:4100]
播放飞天音乐。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流行于几个世纪前的飞天乐,现在我们仍旧能够感受到它的古朴与苍凉。这仅是敦煌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现在对敦煌文化的研究早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门学科,而开启这扇文化大门的却是一百多年前主持在这片佛教圣地的一个道士,他就是王圆箓。游览莫高窟的塔林,我们会看�...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教师教学用书”的五大疑问(网友来稿)
[2004-12-18] [阅读次数:1703]
江苏省姜堰中学语文组 周维军 余秋雨《道士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1版)第11课的课文,是新篇目。可以说,全国的广大一线教师都对该课的“教师教学用书”高看一眼,毕竟是新接触啊,然而,本人的真实体会是看了还不如不看!为什么?我认为,有五大问题,试简述如下。 第一, 解题指导�...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备课资料:藏经洞的发现
[2004-10-20] [阅读次数:2752]
斯坦因 王道士和他的藏经洞 3月份我曾匆匆造访千佛洞,这里有关佛教艺术的丰富资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我更大的目的却不全在于此。 扎希德伯克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土耳其(Turki)商人,他当时被从新疆驱逐到了敦煌地区,成为当地一小群穆斯林商人的头目。我正是从扎希德伯克那里获悉藏经洞...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备课资料:在藏经洞前向王圆箓致敬
[2004-09-29] [阅读次数:3433]
文/新浪旅游论坛 独语天涯 自莫高窟回来已经快一个月了,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般的观瞻,却难以忘怀,胸中有一种写作的冲动。 然而,面对莫高,我所能感受的只是自身的渺小与无助。 曾几何时,我不屑于藏民对诸如冈底斯山的膜拜、伊斯兰教徒进行的朝圣,总认为那是一种盲目的虔诚,总认为不识字的�...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备课资料:功过是非难分辨--王圆箓
[2004-09-29] [阅读次数:3461]
世间的奥妙不是常人可以解知的。 王圆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圣地,历来都是佛教徒活动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这样捉弄人,偏偏把一个道士安排在佛窟里,让太上老君的弟子为释迦牟尼效犬马之劳,这阴差阳错的安排委实古怪离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圆箓道士的行为感动了佛�...
『
阅读全文
』...
《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读《道士塔》有感(网友来稿)
[2004-09-27] [阅读次数:3016]
安徽省太和县第二中学 王帆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也叫“千佛洞”,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莫高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其中的艺术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因此,莫高窟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初中时,我多次听到老师作过类似的介绍。因此,我常想象,在人迹罕见的广阔沙漠中,蕴藏着中...
『
阅读全文
』...
“倾泄”当为“倾泻”——纠正高中语文第三册《道士塔》中的一处错误(网友来稿)
[2004-09-12] [阅读次数:3576]
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韩红鹰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11课《道士塔》,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大作,该文初次被收入中学课本。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风靡于世已有十余载,此次收入中学课本可谓众望所归。《道士塔》出自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可以称得上是余秋雨先生“故事+诗性语言+文化...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备课资料
[2004-08-22] [阅读次数:3789]
诗可以群 1、 与本文密切相关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系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也叫“千佛洞”,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资料—— 藏经洞的发现者王道士
[2004-08-22] [阅读次数:2077]
国学网 王道士(1849-1931) 湖北麻城人。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家贫,为 衣食计,逃生四方。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 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约光绪二十 三年(1897)至敦煌莫高窟,在窟南区北段,清理沙石,供奉 香火,收受布施,兼四出布道幕化,小有积�...
『
阅读全文
』...
道士塔
[2004-07-27] [阅读次数:4945]
道士塔 (转自“高中语文个性教案网”,http://www.dasha.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26) 教学目的和...
『
阅读全文
』...
同为卫道士(网友来稿)
[2003-11-10] [阅读次数:1168]
袁阳梅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中国人,《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使俄国人,虽然属于不同国籍,但二人却有相同的本质——卫道士,都有一个“套子”。 二人维护的“道”的内容不同,但二人的“执著”程度却是相当的。 鲁四老爷凭着监生的身份与地位护卫着中国的封...
『
阅读全文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2002-03-01] [阅读次数:17428]
作者:王猛祥 邮箱:guodong163@163.net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诗,据专家考定,写作该诗的时候诗人还不到20岁。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固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生活的地方。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括述访友末遇的一天中的所...
『
阅读全文
』...
『
点此搜索其他与
敦煌
相关的中学文章
』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相关教学视频
』『
课文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