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姓氏歌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教师备课中心
] →
2 姓氏歌
共『
43
』篇文摘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相关教学视频
』『
课文朗读
』
高一思辨式议论文“传统文化传承与娱乐的关系”范文精选(高中习作)
[2021-04-10] [阅读次数:35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增长,从各大博物馆推出文创产品,到综艺节目《国乐大典》的丝竹之音,从游戏《王者荣耀》长安赛年中对大唐乐舞的演绎,到河南台春晚《唐宫夜宴》的舞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剧、综艺、游戏等娱乐产品的结合不断深化。有人说,把传...
『
阅读全文
』...
统编版新教材选择性必性下册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导读讲义
[2021-02-23] [阅读次数:90]
本单元所选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古典诗歌”学习任务群,几篇课文都是围绕“诗意的探寻”这一主题展开研习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古典诗歌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
阅读全文
』...
掌握思想,内引外联——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简答题指导(高考复习)
[2020-04-07] [阅读次数:210]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是浙江卷的特色板块。考生经过选修学习及一轮复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有所积累,对这种题型有所掌握,但在做题过程中,存在着对所给材料中的思想内涵理解不准、把握不透及缺少一定的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评价能力等问题。解决之道还是在深入理解材料的思想观点尤其是《论语》选段的观点态度上狠下...
『
阅读全文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1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与经典对话》单元导读
[2020-03-12] [阅读次数:331]
本单元三课五篇课文对应“中华传统文化——与经典对话”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这五篇课文,我们可以按照...
『
阅读全文
』...
书《复社人姓氏》后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7-01-08] [阅读次数:563]
梅曾亮 《复社人姓氏》一卷,朱氏彝尊得之,而藏于曹氏寅者。首顺天,次应天、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至少者广西一人,居其末,凡二千二百五十五人。其人其地,或辽远不相及,其名而可知者,又不能十之一。呜呼,滥已! 夫君子相游处,讲说道艺,名高则党众,党众则品淆。盖�...
『
阅读全文
』...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客观题前瞻预测(上) (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2016-02-25] [阅读次数:420]
中国台湾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试卷(类似内地高考)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这一点上两岸高考命题人似有“合流”的迹象。2014年高考北京卷、江苏卷、湖南卷、重庆卷等在语言表达和运用客观题板块,以诗词或对联为载体,以考查考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为旨归。无论是江苏卷的遴...
『
阅读全文
』...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
[2015-10-28] [阅读次数:437]
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
阅读全文
』...
古代文化常识(1)姓氏和称谓 中考复习指导
[2015-06-06] [阅读次数:582]
古代文化常识(1): 姓名和称谓 (一)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 (1)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nb...
『
阅读全文
』...
古代皇帝穿衣:秦始皇爱黑色,隋唐开始穿黄袍(传统文化)
[2014-12-20] [阅读次数:411]
黄袍”的流行始于隋唐时期,由于当时崇尚“以黄为贵”,“黄袍”成为帝王的专用衣着。 在中国古代唐宋之前,君王对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没有明确规定。据《礼记》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着青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袍服更是五花八门。进入封建社会后,皇帝所穿的“龙袍”也并非都是黄色的。第一位皇帝...
『
阅读全文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2014-06-24] [阅读次数:16457]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
『
阅读全文
』...
怎样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班级管理 (七年级)
[2014-04-22] [阅读次数:507]
龚巧云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方法因班主任不同而不同。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深入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 一、 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教育学生学习做人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大到维护国家荣誉、民族尊严,小到尊重他人人格、谦虚礼让都体现...
『
阅读全文
』...
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13-11-12] [阅读次数:757]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是一笔无比厚重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
『
阅读全文
』...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
[2012-03-19] [阅读次数:772]
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素质培养新要求。感知古诗中蕴藏的色彩美,深入探讨古代文人色彩运用的深层文化内涵,不但有利于我们加深理解古诗中的写景题材作品的独特题材特点,...
『
阅读全文
』...
论《雷雨》传统文化思想
[2012-01-24] [阅读次数:1316]
1、《雷雨》家庭关系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社会的发展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社会,形成“家国一体”的格局,社会组织主要是在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得极不充分,还由于此后自然经济长期蔓延,“鸡犬之声相闻�...
『
阅读全文
』...
《寡人之于国也》的传统文化思考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1-11-07] [阅读次数:717]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文中,孟子描绘了一个“王道”的理想世界。这一生动的描绘,在教学中一般只是被关注到它代表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追求,其实,课文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和教育等层面深刻启示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中“敬老奉尊”的思考。敬老奉尊,意即尊敬老人、奉养长辈。以下将结合...
『
阅读全文
』...
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鄂教版七年级)
[2011-10-24] [阅读次数:604]
摘要:在英语、网络充斥的今天,学生习惯了使用电脑,既使到了中学,字书写都不规范不美观。一些学生“唯利是图”,本末倒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教师越发感受到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慢慢的流失,如何积极挖掘�...
『
阅读全文
』...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培养(课题研究专题论文)
[2011-09-09] [阅读次数:6638]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
『
阅读全文
』...
阅读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粤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论文)
[2010-10-18] [阅读次数:56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丰富多彩。“诗经”、“论语”富含传统文化,“史传”、“散文”蕴含传统文化,“红楼”、“西游”同样隐含传统文化。所有这些内容,在中学教材中均有大量安排。她为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可能。换言之,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有可为。 在阅读教学中如�...
『
阅读全文
』...
教学语言文字渗透传统文化 (教学论文)
[2010-09-01] [阅读次数:1791]
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织锻炼成华夏五千年的汉语言文化,代代相承,才能展现泱泱国风。今虽时光推移,但没有传统的延续,就没有现在的光华,且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是人类的创造性成果,而不是人的本能活动的结果。文化的初始含义是与自然物、自然行为相对的人的�...
『
阅读全文
』...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2010-04-14] [阅读次数:5363]
当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语...
『
阅读全文
』...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人教版备课资料)
[2009-10-21] [阅读次数:7670]
基础知识整合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的特点。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 汉字的字体经过了六千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商) ...
『
阅读全文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2009-03-14] [阅读次数:7191]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文化不改,然�...
『
阅读全文
』...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009-03-14] [阅读次数:59877]
要: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然而进入了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却暴露出它的弊端:闭关自守,缺乏逻辑、思辩能力和社会实...
『
阅读全文
』...
承传统文化诵千古美文(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2009-02-13] [阅读次数:1321]
[论文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历代优秀人物都十分重视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华与营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诵读古诗文,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收入了大量的古典诗歌,学习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然而,背诵又是一种十分枯燥乏味、...
『
阅读全文
』...
教授上课批评传统文化,被女学生上告到公安局
[2008-12-01] [阅读次数:617]
大洋网 近日,在各大论坛博客上,一条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帖子转载了一篇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师群教授于11月24日的博客文章,博客透露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有关部门已立案侦查。记者追踪到杨师群先生的博客时,相关内容已经被...
『
阅读全文
』...
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网友来稿)
[2008-05-09] [阅读次数:1439]
重庆市巴南区全善学校 冯友余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在阐述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时明确指出:“坚持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主要指以儒家文...
『
阅读全文
』...
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中心稿)
[2006-05-15] [阅读次数:4106]
目录 1、 中文摘要………………………………………………………………………….(1) 2、 外文摘要………………………………………………………………………….(1) 3、 引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2) 4、 第一部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
『
阅读全文
』...
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意义重大(网友来稿)
[2006-05-09] [阅读次数:9419]
福建晋江市平山中学 易晓红 【摘 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
『
阅读全文
』...
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网友来稿)
[2005-12-03] [阅读次数:735]
新疆巴楚县第二中学语文组 李成林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都比较有个性。他们特别反感老师絮絮叨叨的教育。可是,学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还得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其改进。碰到这种情况,我很少批评训斥学生,而是尽可能利用传统文化教育他们。 我班有一女生,表面上看,活泼开朗,跟同...
『
阅读全文
』...
新课标理念下古诗文教学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网友来稿)
[2005-11-02] [阅读次数:3423]
张天兵 爱国卫家、忠烈刚直、勤俭节约、克已奉公、孝敬长辈、和谐相处等优秀的思想品质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历尽岁月的淘洗越发闪出熠熠的光辉。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
『
阅读全文
』...
古人姓氏与名号(网友来稿)
[2005-04-28] [阅读次数:1053]
湖南双峰县第六中学 龚勇军 一、姓、氏 1、上古有姓有氏,姓字及不少古姓从女旁(姜、姚、嬴……),这暗示先民曾经历母权社会 2、姓是一种族号,是用来别婚姻的(《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3、 氏是姓的分支,是用来明贵贱的。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受封国名为氏;可以居地�...
『
阅读全文
』...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
[2005-02-17] [阅读次数:1697]
古诗中的色彩美与传统文化品位的培养 新疆哈密师范学校 王处耘 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素质培养新要求。感知古诗中蕴藏的色彩美,深入探讨古代文人色彩运用的�...
『
阅读全文
』...
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
[2005-01-26] [阅读次数:890]
翻开历史画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秦以前,诸子学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孔孟,墨庄学说为主干的民族文化大树已经形成。秦以强捍武力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独行法家之“驭民之术”,从此开了“走极端”的先例。秦的暴政导致了它很快覆灭。暴政必然引起同样的报复,于是就有了项羽的“坑秦降卒四十万”,火烧阿房宫...
『
阅读全文
』...
《百家姓》注音(网友来稿)
[2005-01-11] [阅读次数:708]
福建漳平永福第二初级中学 陈城伟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
『
阅读全文
』...
正确掌握姓氏的读音(网友来稿)
[2004-11-17] [阅读次数:3463]
谢国平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听到读错别人姓氏的情况,这些差错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比如,把仇(qiú)文东读成仇(chóu)文东,把仉(zhǎng)小薇念成仉(jǐ)小薇,把解(xiè)晓东说成解(jiě)晓东,等等。读错别人的姓氏,表面上看来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实际上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文明修养和语文水�...
『
阅读全文
』...
孔子、《论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终结
[2004-08-26] [阅读次数:3817]
孔子, 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县(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 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所处的朝代,在中国历代纪元中,称为东周,自周平王始,至周赧王止, 年代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此前称为西周,自周武王始,至周幽王止,年 代为公元前约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
『
阅读全文
』...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素质教育(教师中心稿)
[2004-03-31] [阅读次数:3655]
淮北选煤厂学校 姚根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涵盖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它渗透在中国人的行为、意识、思想、灵魂等诸多领域之中,它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个性、人格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向�...
『
阅读全文
』...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提纲)
[2002-09-17] [阅读次数:3130]
涪陵五中 周迪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并厘清传统文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当下的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作为外来词的文化,其...
『
阅读全文
』...
天不变道亦不变—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一种现代诠释
[2001-07-08] [阅读次数:1640]
...
『
阅读全文
』...
传统文化的危机与二十世纪
[2001-07-08] [阅读次数:1262]
中国的反文化思潮 韩 德 民 ...
『
阅读全文
』...
“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张灏的传统文化更新观
[2001-01-06] [阅读次数:647]
盛邦和 19世纪中叶至20世界初是中国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张灏说,选 择梁启超为研究对象,正因为梁学术活动的主要年代恰与这一历史时 期一致。 19 世纪90年代,梁启超思想趋于成熟,在随后的的时期里 一直活跃在中国思想舞台的中�...
『
阅读全文
』...
《百家姓》缘何“赵钱孙李”开头?
[2000-11-23] [阅读次数:1032]
臧松刚 大家知道《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共收了四五百个姓,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押韵上口。可这四五百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 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的一位满腹诗书的老先生编写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姓便为国姓。钱塘江属江浙所辖,�...
『
阅读全文
』...
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2000-10-31] [阅读次数:2055]
桑新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 育模式的两次质变: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 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后...
『
阅读全文
』...
『
点此搜索其他与
姓氏
相关的中学文章
』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相关教学视频
』『
课文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