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教师备课中心
]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共『
50
』篇文摘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相关教学视频
』『
课文朗读
』
写不尽的苏轼(作文素材)
[2020-11-09] [阅读次数:166]
大唐的风烟已逝,连同大唐的繁华和大唐的那些曾经耀眼的星辰,大宋的帷幕拉开,时光流转,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髯。他就是苏轼。天才的苏轼、灵动的苏轼、超逸的苏轼、多情的苏轼、别致的苏轼! 千古...
『
阅读全文
』...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苏轼豁达人生观的再现
[2020-10-25] [阅读次数:266]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是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贬官黄州时所作...
『
阅读全文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0-07-11] [阅读次数:38031]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
『
阅读全文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0-07-09] [阅读次数:3206]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
『
阅读全文
』...
哲宗立,(苏轼)复朝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0-03-06] [阅读次数:1033]
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七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 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夸者。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 ”卒不许。二年,兼侍读。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 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尝读祖宗...
『
阅读全文
』...
士燮论 苏轼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0-03-04] [阅读次数:454]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
『
阅读全文
』...
苏轼《士燮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0-03-03] [阅读次数:657]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
『
阅读全文
』...
苏轼《宝绘堂记》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9-03-15] [阅读次数:979]
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
『
阅读全文
』...
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8-12-17] [阅读次数:1527]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苏轼 神宗初临海内,厉精为治,旁求天下,以出异人,得英伟大度之士。滕公元发始见知于英祖,而未及用,书其姓名藏于禁中,帝以是知之。既见公,姿度雄爽,问天下所以治乱。不思而对曰:“治乱之道,如黑白东西,所以变色易位者,朋党乱之也。”帝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公曰:“君�...
『
阅读全文
』...
苏轼《上韩枢密书》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8-05-23] [阅读次数:4217]
某顿首上枢密侍郎阁下:轼受知门下,似稍异于寻常人。盖尝深言不讳矣,明公不以为过。其在钱塘时,亦蒙以书见及,语意亲甚。自尔不复通问者,七年于兹矣。顷闻明公入西府②,门前书生为作贺启数百言。轼辄裂去,曰:“明公岂少此哉!要当有辅于左右者。”昔侯霸③为司徒,其故人严子陵以书遗之曰:“君房足下:位至台鼎,甚...
『
阅读全文
』...
苏轼《日喻》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8-04-22] [阅读次数:2081]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__,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
『
阅读全文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18-04-08] [阅读次数:4720]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旁,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題不能为滂母哪?”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后以书见修,修...
『
阅读全文
』...
《宋史&苏轼传》原文全文及译文(精校版)
[2018-04-10] [阅读次数:5457]
《宋史•苏轼传》原文全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
阅读全文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及赏析
[2018-02-13] [阅读次数:2895]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
『
阅读全文
』...
苏轼《放鹤亭记》译文及赏析
[2017-10-23] [阅读次数:573]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
『
阅读全文
』...
苏轼《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
[2017-10-18] [阅读次数:529]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阅读全文
』...
话说西湖昔与今(古风)——迎接二十国集团2016杭州峰会(教师诗歌)
[2017-03-05] [阅读次数:375]
赵杉领 天赐碧湖娇娇姿,多少墨客竞献诗。 琴箫笛筝琵琶曲①,古章今篇数不及。 飞霞倩月留佛驻,雪幕雨纱把人迷。 公侯佳人画舫醉,豪侠僧道抚荷栖。 忍忆昔日云雾锁,外寇内贼践铁蹄。 龙王不驯水为患,灾民流徙门户稀。 断桥②戚戚断人迹,孤山③潇潇孤...
『
阅读全文
』...
苏轼《前赤壁赋》作品赏析
[2016-10-26] [阅读次数:1379]
耿光华 一、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
『
阅读全文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016-10-25] [阅读次数:1022]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
『
阅读全文
』...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2016-10-25] [阅读次数:1329]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 主客问答的辞赋结构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自荀子《赋篇》创其名后,历史上先后有鸿篇巨...
『
阅读全文
』...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2016-09-07] [阅读次数:1430]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
『
阅读全文
』...
苏轼《上王兵部书》原文及翻译
[2016-09-07] [阅读次数:375]
①荆州南北之交,而士大夫往来之冲也。执事②以高才盛名,作牧于此,盖亦尝有以相马之说告于左右者乎 ?闻之曰:“骐骥之马,一日行千里而不殆,其脊如不动,其足如无所著,升高而不轾,走下而不轩③。其技艺卓绝,而效见明著,至于如此;而天下莫有识者,何也?不知其相而责其技也。 ...
『
阅读全文
』...
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
[2016-09-03] [阅读次数:661]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
『
阅读全文
』...
宋词人物之陆游、苏轼形象分析
[2016-08-29] [阅读次数:692]
一、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写作背景: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诗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
『
阅读全文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016-06-01] [阅读次数:137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并�...
『
阅读全文
』...
晏几道:拒见苏轼的狂妄词人
[2016-04-24] [阅读次数:520]
[摘要]晏几道有“宋词小令第一人”的美誉,天性孤傲的他出身相府,却不以官场为意,一生只痴迷于写词。好友黄庭坚曾说他“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 历史上的父子文学家中,北宋的晏殊和晏几道可谓当仁不让,世有“二晏”之称。与父亲晏殊高居宰相,一生风光不同,晏几道经历了家道中落的悲凉,饱尝世间冷暖...
『
阅读全文
』...
拥有无限何须羡——读苏轼《赤壁赋》有感
[2016-03-22] [阅读次数:603]
翔宇监利中学高三语文 周志勇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有苏轼所著《赤壁赋》一文。通读全文,让人感悟嗟叹的除了其淡定的心境,还有他“属酒天明”的惬意。细思之,其实该文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即“拥有无限何须羡”。 要想拥有必先付出。�...
『
阅读全文
』...
苏轼小传
[2014-12-22] [阅读次数:840]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
阅读全文
』...
苏洵、苏轼和苏辙成功背后的三个女人
[2014-01-02] [阅读次数:947]
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被人们称之为“三苏”。因苏家父子三人都成了一代文豪,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故“三苏”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仅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
『
阅读全文
』...
新泰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汇编——苏轼篇
[2013-12-19] [阅读次数:1049]
新泰一中高三语文阅读材料汇编——苏轼篇 第一部分 苏轼其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
『
阅读全文
』...
宋神宗推动乌台诗案(苏轼入狱)
[2013-12-03] [阅读次数:828]
王安石再度罢相之后的第二年,熙宁十年(1077年)十二月壬午,宋神宗发布更改年号的诏书,其中讲道: 其因来岁之正,以新元统之号。式循旧典,对越神休。宜自明年正月一日改为元丰元年。 这一改元将意味着大变法部分进入新的时期,希冀在神宗“独裁”之下,变法能取得巨大的丰硕成果。 ...
『
阅读全文
』...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风格
[2013-04-09] [阅读次数:3857]
内容提要 : 苏轼的词既有大量豪放派的杰出篇章,也有不少蕴涵着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的婉约派的佳作。他的婉约词的特点是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用深沉的哀愁表达浓重的情爱,用绰约的隐愁表达鲜明的个性。苏轼对传统的婉约词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让婉约之风得以高扬。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
『
阅读全文
』...
令白居易和元稹都着迷的西湖妓女
[2013-03-24] [阅读次数:555]
摘自:陶方宣 著《西湖的风花雪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阅读提示:白居易与商玲珑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之事当然传到一水之隔的元稹耳朵里,好色成瘾的诗人终于坐不住了,他打起了商玲珑的主意,一连给商玲珑写了十首诗派人送去,商玲珑却不理不睬。元稹气坏了,他直奔杭州而来,要知道,在女人�...
『
阅读全文
』...
苏轼《六国论》文白对译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选修)
[2012-11-27] [阅读次数:2274]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 诸侯卿相,皆 争养士自谋。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 其 谋夫 说客、谈天&nbs...
『
阅读全文
』...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广东省深圳清华实验学
[2012-10-19] [阅读次数:1358]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他诗、文、词、赋俱佳。同时,他又是经历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终身从政,却仕途坎坷。据任朝第先生《三苏年谱简编》统计:苏轼自嘉祜初26岁入仕到65岁终老,凡40年,官职变动达20余次,其中任京官时间加起来不足7年,实任地方官22年,尤其是自59岁始谪居岭南惠州以至...
『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2012-09-24] [阅读次数:243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以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于此可见作者扩大词境的开拓精神�...
『
阅读全文
』...
历代石钟山游记为何苏轼的最好?
[2012-05-05] [阅读次数:1148]
丁启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石钟山,是高度不过40米、面积只有0.2平方公里的一座小山。但是由于地扼长江鄱阳湖水路交通要冲,形势陡峭,发声如钟鼓,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仰望,登临观赏,吟诗作赋。单是我所经眼的专门写石钟山的游记,就有五篇之多:宋代两篇,作者为苏轼、周必大;明代两篇,作者为�...
『
阅读全文
』...
解读苏轼 教师随笔
[2012-03-08] [阅读次数:2482]
第五章、 宋代文学的高峰——苏轼 第一节、人生道路 文学世家:唐代苏味道入蜀,后代有人留在四川。祖父苏序,生性平淡,耕读持家,有诗作上千首。大伯苏澹、二伯苏涣(曾中举,在乡间引起极大轰动,给幼年的苏轼兄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们发奋读书、荣宗耀...
『
阅读全文
』...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2012-01-21] [阅读次数:10505]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
『
阅读全文
』...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2011-11-13] [阅读次数:7355]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
『
阅读全文
』...
苏轼的死了都要爱
[2011-10-07] [阅读次数:1138]
丁启阵 信乐团有一首名曲,叫《死了都要爱》。“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歌手声嘶力竭的大声歌唱,抒发的是炽热深挚、勇敢无悔的爱情。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东坡,终其一生,谱写的也是一首可以取名为《死了都要爱》的乐曲。不过,苏轼的所爱,不限于男�...
『
阅读全文
』...
高俅劣迹无损苏轼清誉
[2011-10-07] [阅读次数:655]
丁启阵 一篇写苏轼的短文,贴在博客中。结果,评论栏里看到两位网友说起苏轼早年有恩于高俅的事。“苏东坡那可是水浒中高俅的头号大恩人”,“高俅一开始就是给这明星(按:指苏轼)打杂的。”言语之间,显然颇有对苏轼表示不满乃至不屑的意味。 我认为,这种说法,对苏轼是不公平的。 首先,文...
『
阅读全文
』...
苏轼诗词中的江月意象 (教师随笔)
[2011-09-26] [阅读次数:4711]
[内容提要] “江、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两个古老的意象,常常被作为具有象征性的景物在诗词经常出现,易于引发起人们习惯性的联想和固定情绪。由此可见,这两个意象的抽象意蕴是理性思索积淀的结果,是理性思维结果的形象化表现,带有深刻的文化原形积淀色彩。本文重在揭示苏轼诗词中,“江、月”意�...
『
阅读全文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路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2011-05-23] [阅读次数:3216]
苏轼和柳永分别为宋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作的文学风格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是古典名作中风格迥异的佳作。对这两首词作进行比较阅读,并进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作家个性形成的影响以及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探究活动。 ...
『
阅读全文
』...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2
[2011-03-30] [阅读次数:3903]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
阅读全文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2011-03-29] [阅读次数:37635]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②,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佑二年进士,...
『
阅读全文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011-03-26] [阅读次数:3467]
水调歌头赏析(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词原文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
『
阅读全文
』...
关于苏轼生平故事及成就的资料介绍
[2011-03-21] [阅读次数:50905]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原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眉山三苏之大苏。出身于寒门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生平与思想 嘉□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
『
阅读全文
』...
关于苏轼的爱情故事
[2011-03-20] [阅读次数:10811]
有人说一个人的命运主要由两次机会决定,一是出生,二是升学及就业;若是女子,还有第三次机会,就是嫁人。出生是由上天决定的,生于豪门,就是大家闺秀;生于穷户,就是小家碧玉。升学及就业,也受种种因素牵制,不见得皆由人意,唯有嫁人,主动权基本操纵在自己手中。 近代女子为文而名声最盛者,非冰心莫属...
『
阅读全文
』...
苏轼《卜算子寂寞沙洲冷》里的爱情隐喻
[2011-03-20] [阅读次数:7604]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
『
阅读全文
』...
『
点此搜索其他与
苏轼
相关的中学文章
』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
相关教学视频
』『
课文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