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湘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课题: 1.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昵、龄、敏、遗、沐、躯”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 3.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一首诗。 教学难点: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或字幕投影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而有一个人,我们大家都称呼她为“妈妈“,同学们这样称呼她,老师这样称呼她,爸爸妈妈这样称呼她,她就是我们共同的妈妈——祖国妈妈。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少白的一组诗——《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作者对祖国妈妈说了哪些悄悄话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用笔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词典解决,争取读得准确流利。 2.交流反馈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听读正音。 (2)集中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边读课文,边感知内容,说说每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交流,反馈。本组诗以一个稚嫩可爱的儿童形象向祖国妈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 4.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再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还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这些收获总结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认读、听写生字。 2.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品读感悟,知道朗读 1.学生自读自悟:作者对祖国妈妈说了那些话?你读懂了哪些?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诗句?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悄悄话”?在诗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1)《称呼》一诗通俗易懂,语言富有儿童情趣。前三句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写出了“我”“爸爸”“爷爷”三代人都称呼祖国为“母亲”,祖国母亲有千千万万的儿女。“母亲”这一称呼将祖国与“我们”的距离拉近,更加形象化。最后一句,则以自己是“母亲”最年幼的儿子感到无限光荣,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2)《年龄》一诗第一句用“德高望重的老人”写出了祖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用“火红的青春”写出了祖国今天的新面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补充今天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新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信心、决心,学习第二、三句。 (3)《画像》重点指导理解“于是,我想到了好多好多的英雄,他们是骨子里最像您的中国娃。我正决定找他们的模样,把您的形象描画”。谈谈对祖国的印象,谈谈祖国的英雄儿女以及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最后两句说要照着英雄的样子描绘祖国,这表达了自己愿意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诗句 (1)学生齐读。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句自由诵读,当堂背诵。 (3)检查背诵情况。 三、拓展延伸 对于祖国妈妈,你有哪些悄悄话要对她说?学做小诗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四、课堂小结 写下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作为资料保存吧! 1.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称呼——祖国妈妈 年龄——越活越年轻 画像——长得像妈妈 课后记:课文由三首相对独立的诗构成,通过写和“祖国妈妈”说悄悄话时遇到的几个疑问,从多方面表达作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课文不仅使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了“祖国母亲”,也更加深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爱。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厚,教学时我仍以朗读中激发情感,读出感情,熟读成诵。学生也很积极,效果较好。尤其在课末“请把你的悄悄话说给祖国妈妈听”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给了我不少惊喜! 课题: 2.香港有棵老榕树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湾、港、榕、筑、商、挪、签、吨、扭、赢”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准备: CAI图片,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我们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鸟的天堂》,一棵大树竟然是鸟的天堂,在那里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香港有棵老榕树,它会什么样的故事呢? 1.播放CAI图片,教师配以动情地解说,介绍香港的这棵老榕树。提问学生:喜欢这棵大榕树吗?想对它了解得更多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写的《香港游客老榕树》。 2.出示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些什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相机检测反馈。 (1)字音。 (2)字形。 (3)理解词语。 (4)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香港人为保护闹市一棵百年老榕树而采取了最昂贵的保护措施,使之成为香港乃至全世界最贵的一棵树,盛赞香港人对老榕树的爱和尊敬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3.再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理解生词,感知主要内容。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收获不小吧?请同学们各自总结一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质疑解难 1.边读边画,提出各方面的疑问。 2.交流自己的疑问。 3.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 (1)这棵老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棵老榕树的昂贵究竟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3)“树,活的树,又不卖,何言其贵”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为什么要写一位老作家访问香港的往事? (6) 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4.小组讨论,推荐一名学生班内汇报交流。 5.班内交流,教师点评。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教师朗读《鸟的天堂》。 2.学生结合课文,谈感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们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更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将自己的其实总结一下吧! 课题: 3.城市的明眸 教学目标:1.认读“眸,辟,韵,矗,廊,禹,襟”几个生字,辨析多音字“似,旋,分”。 2.理解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明白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体会作者对青岛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与青岛雕塑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能看到人的内心,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城市也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城市的无限风光,感受城市的美。 1.教师板书“明眸”并教读字音,解释意思,即明亮的眼睛。 2.板书“城市的明眸”。 3.展示青岛的风光图片,让学生谈谈最深的印象。 4.揭示课题。 给你信箱最深的是青岛的雕塑,这就是城市的明眸。 二、初读课文,自学自词。 1.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词。 2.辨析3个多音字。 三、再读课文,自学交流。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1题,交流讨论:“城市的明眸”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城市的明眸?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思考,圈点批注。 (2)交流讨论。 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比喻手法运用来理解,“城市的明眸”指的是精美的雕塑。结尾强调领悟这些雕塑为城市增添了许多风景,“倍加亮丽了青岛”,多么“使人迷恋”,所以说他是“城市的明眸”。 (3)引导学生体会开头、结尾的写法。 以“城市的明眸”开头,又以“城市的明眸”结尾,这就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继续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介绍了那些死奥苏园区?写得对湘西是哪一个雕塑园?具体是怎么写的? (1)学生自读课文,在书上圈点批注。 (2)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 A.介绍了文化名人雕塑园,海风园,海韵园等,写得做详细的是海涛园。 B.先是介绍海涛园主题雕塑“天地间”,又介绍做令人动心的“世纪长廊”,以及令人感动的盲文说明图的设计细节。 C.写出了海涛园雕塑的特点,突出了设计这的人文关怀,不忘给盲人装上一双“明眸”。 (4)教师相机点拨,这部分作者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5)展示收集的有关青岛雕塑的文字或者图片资料,欣赏、感受青岛城市的魅力。 四、感情朗读,领悟真情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朗读,读出对青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你对“世纪长廊”十二根圆柱上雕刻的历史故事感兴趣吗?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的主要画面,用自己 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 六、课堂小节 总结一下本课的收获吧! 备注: 板书: 3.城市的明眸 精美的雕塑 名人园 海风园 海韵园 海趣园 海涛园 建设者的聪明才智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仍放手让孩子们自学,经过四年级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错。但是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是不够的,课文详略得当,我以此启发孩子写作要仿效。 板书:2.香港有棵老榕树 超级待遇 香港人——————老榕树 明智远见 课后记:在学习本文时,开始还不错,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较充分。但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淡下来了,教学变得很费力也很勉强,如最后一段“只有懂得爱之物和尊敬植物的地方﹒﹒﹒﹒﹒﹒奇迹的地方”这一句的理解,感觉是自己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孩子们的。 课题: 口语交际1. 名字中的语文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 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 备注: 板书 课后记:在上这次课前,我先讲了一个有趣的名字的故事给学生们听,引导他们自己去准备,探寻自己或者家人名字的故事。 教学后,我一时倒,要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就压引导学生说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口语的目的。同事也可把品德教育融汇到交际过程中,以此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课题: 习作1.家乡 教学目标:1.学习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2.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3.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想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领略家乡的美景,了解家乡的历史、特产,知晓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组有关家乡的精彩图片,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审题立题,拓宽思路 1.回顾引路。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组课文《香港有棵老榕树》《城市的明眸》的写作特点,谈谈作者是怎样抓住最有特色的内容写具体的,运用了那些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2.引导交流 指导学生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哪里,说说家乡有哪些让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 3.明确习作要求 阅读自作提示,交流了解本次习作要求 4.交流方法,启发选材 (1)格局所选题材,分组交流。 (2)明确习作着眼点。 A.介绍家乡的风景,应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 B.介绍家乡的特产,应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把事物的特征反映写出来。可采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 C.介绍家乡的变化,应抓住变化做大的一两个方面来写,不比写得面面俱到。对变化前后不同面貌的描写,对一些具体是咧的叙述,要生动具体,表达出自己喜爱极爱轩昂的感情。 三、构思准备 学生构思,准备作文。 第二课时 一、构思成文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2.教师巡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自主评析,修改完善 1.学生交流习作初稿,学生评议。 2.教师指导点评。 3.教师提出修改建议,教授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粗读全文——细读全文——精读全文 三、交流习作,展示成果 1.班级举办一次“爱我家乡”的习作专刊。 2.学习他人习作,谈写作启发。 备注: 板书 课后记: 我觉得写好这篇作文一定要学生们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然后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写作顺序了。另外要发挥想象,这样可以让文章生动,文章最后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资料提供者:乐乐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