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及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反思 手机版 | ||||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虽然在此之前让他们背诵过《论语》,他们也接触过一些有关“古典”的东西,但那毕竟已经经过今人的改写,从表达习惯到价值取向,都已经是符合我们现代人口味了。对于不知文言为何物的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能领略到其中的意蕴吗?特别是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如何让他们一触即通呢? 在去年,去舟山听过浙南沿海地区的赛课活动,其中我们温州平阳的一位李老师上过此课,印象特别深刻,觉得这些课都适合于模仿。有同事还刻录了他的课堂教学光盘,于是就决定照着他的设计来演绎自己的这一课教学。 周日在家中,将他的课堂录像反复看了两次,播放、暂停;暂停、播放,让儿子帮忙按遥控(他很乐意呢),自己则不停地琢磨。不过,因为消化的不是特别好,在今天的课堂上还是觉得生硬。因为请了一位小姑娘来听课,她也感觉我对古文教学没有古义,太过于现代化了。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是好一些,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古语评价,那么就会润色不少。 记录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题 师:知道文言文吗?(生:知道)你觉得他有什么特点? 生:读起来特别有趣,很短。 师:文言文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比如我们问:你吃过饭了吗?文言文可 以怎样说? 生摇头,有人乱猜一通。 师:可以说:饭否?简练吗?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生:吾。刚刚背过“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不错,联系旧知,反应敏捷。那么你呢?(又摇头),是“汝”。“我们”在文言文中是“吾等”,那你们呢? 生:汝等。 师:这下反应快了,不错。那么现在觉得文言文有趣吗?(纷纷点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是——生读:“杨氏之子”。 师:看题,你觉得哪个词说明是姓杨的人家?(杨氏)整个题目作何解释?“之”就是?(孩子们说出意思。) 师:有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怎么介绍? 生:黄氏之子;罗氏之子;陈氏之子;黄氏之女(真好!) (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兴趣很重要。只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不是很难,那么以后就不会觉得恐惧了。我自己对文言文就是超级恐惧的。这样的心理不能让我的学生出现,尽量少出现。) 二、朗读是关键 在教学时,我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首先让他们自己读,学习生字,通过对“惠”的学习,让他们明白什么是“通假字”,通过对“禽”的学习,明白文言文中“禽”和“家禽”的区别。 其次,指名读,了解孩子们读文言文的情况。 再次,范读。范读时让孩子们划出老师读的和他们读的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孔君平/诣其父;二是孔/指以示儿曰;三处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用以下面理解学习课文用。) 接着,领读,读着停顿。文言文中间的断句显得尤为重要,若断句不当,意思可能相差甚远。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重点理解,初知大意 师:这里为什么要停顿呢?你能自己读读课文,结合注释,一边读一边想, 解决这个问题吗?(生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一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停顿是表示说孔雀是夫子家的鸟,而不是指夫子的家禽。 生:“孔/指以示儿曰”孔后面停顿,这个“孔”是指孔君平,所以后面停顿。 生:“孔君平/诣其父”这里是指人,这个人名字叫“孔君平”,所以停顿一下。 师在孩子们表述的时候加以引导,这里的语言显得有些繁琐。但是因为孩子们表达得不够确切,也因为自己在这里对孩子们的预设不够到位,乱了阵脚。 师:读着读着,我们发现故事就是设置了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就是——(生读:“孔君平/诣其父”)师:结果呢?生继续:“父/不在,乃/呼儿出。”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孩子们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意思。 (通过停顿的理解将课文的意思解读得十不离九了,这样的理解在师生的对话中一步一步深入。) 四、走入对话,体会精彩 师:“父不在,乃呼儿出。”,于是就有了对话。那么读读对话,你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我知道:“此是/君家/果。”这是说,杨梅是杨氏家的水果。(师的提示下表达的比较完整。)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孔君平是跟小孩开玩笑,拿同一个“杨”来逗杨氏之子。(读读这话。) 师:不错,读出了言外之意。那么小孩听懂了吗?所以他如何回答?生齐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我们来对一对。我说:果,你对:(生:我对禽)…… 生:也用姓氏来开玩笑。孔君平姓“孔”,那么就说孔雀。 师:还有呢?(生有些困难。)你看,孔君平语言中有“未闻”吗?加上有什么好处?(让两个孩子起来,一个加“未闻”,一个不加“未闻”,与老师对话,让全体孩子比比那个句子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感觉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文言文的理解似乎并不是很困难,初次教学虽然有了录像观摩,却还是没有一些经验。但是孩子们还是能通过读、比较来发现,来理解。真正体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原理。) 师:九岁的孩子能够如此对答,真的让我们佩服,难怪课文中也要这样夸奖他——生读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师:在文中,你还发现他很聪慧的地方吗? 生:父不在,能设果,招待客人,很聪慧。 生:应声答曰,他的不假思索,看出很聪慧。 (这样的发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也与文本有了一定的共鸣。) 五、迁移运用,深入对话 师:这样聪慧的孩子,如果能去拜访一下真是太好了。如果有个姓“李”的人来拜访他(孩子们马上说:李白,我同意了,不过,现在想来不能,朝代相差甚远。),该怎么对话? 生…… 师用不同的“柳树”的“柳”;“兰花”的“兰”;“梅花”的“梅”来进行迁移,学会流利地对话。 (这种迁移运用不但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即使运用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后记:初次文言文教学,虽然粗浅,但是总算比较满意。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这点能够出色地完成了。至于中间的环节,还需要自己多多磨炼。因为时间紧迫,后面介绍《世说新语》也没了,还是很缺憾!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