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2、学习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弟子的话语。 3、学习本文形象描写的方法。 4、明白一个人成材离不开它所存在的环境,离不开竞争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对两处松树的描写和议论中揣摩所包含的意思。 2、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通过某种事物比喻一种道理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1、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2、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中,你们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 生一: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高僧,历经磨难,终于取得了真经。 生二:他能够潜心苦读诗经,心地善良,一心想普渡众生。 3、出示玄奘铜像及相关图片,师介绍玄奘的生平。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4、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玄奘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先自己学习,看谁最会读书。 学习提纲: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方丈为什么带他去山后的松林,是怎样借机启发玄奘的? 3、、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多读读,你会联系课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吗? 4、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三、读文、悟意。 1、 问题引领,出示小黑板: (1)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2)玄奘最后为什么又留了下来? (3)老方丈用的什么方法? (4)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你最欣赏课文的哪些语句? 2、 自学。在书上作批注。 3、 交流收获。 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题《生命的林子》,谁能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两学生回答) 2、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这也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学吧!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传说玄奘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那么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呢?为什么玄奘后来又要离开法门寺投奔山野小寺呢?请同学自学1——3自然段,一会儿一起交流。 板书:法门寺 山野小寺 2、交流。 (1)法门寺是一座名寺(从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高僧济济、名满天下、水深龙多、集纳等可看出,答案不唯一) 相机理解“水深龙多”。板书:水深龙多 过渡:法门寺是个名寺呀,很好呀,玄奘为什么偏偏要去偏僻冷落的山野小寺呢? 板书:僻避冷落 (2)离开的原因: A、想静心苦修却应酬太多,谈经论道又不如别人。 B、听别人的劝说好象很有道理的。 3、文中哪里看出玄奘要离开的决心是很大的? (1)从“决意”一词可看出。 (2)从“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也可看出。 4、小结:想出人头地又一时难以实现愿望的玄奘在听信了别人的劝说之后,决意要离开法门寺。这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生活中是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鸡头也不做凤尾。 (二)学习4——9自然段 1、当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没有责怪也没有挽留,而玄奘却最终选择留在了法门寺。方丈到底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4——9自然段,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1)先问玄奘的心意,要做太阳,更进一步地明确了玄奘的目标。抓住了玄奘的心理,为下面的启发奠定了基础。 (2)于是,方丈带玄奘看了两个地方的松树。[映示课件:一处小山头上的三两棵歪松,一处是郁郁葱葱的大林子。] 问:同样是松树,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答) 板书:挺拔 秀颀 成才 乱枝 扭曲 成柴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A、学生先自由说。 B、映示课件文字: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地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a)、学生大声读这段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b)、用郑重的语气读这段话。 (c)、其实方丈的话没说完啊,“玄奘啊,假如你……就能成为……,假如你……就只能成为……”请你将方丈心里的话补充出来。(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引导结合板书说) 2、你们的悟性很高啊,玄奘是否像你们一样心中有答案了呢?引读第九自然段:玄奘听了,惭愧地说—— (1)你听出什么来了?(从“是”字听出他是下定决心不走了) (2)再读第九自然段,读出惭愧读出决心。 3、学到这儿,我忽然觉得老方丈很了不起,他没有说一句要玄奘留下的话,却让玄奘留了下来。我很想请两个同学读方丈和玄奘的话,其他同学读旁白,我们一同来体会老方丈是一个怎样的长者?(循循善诱的长者、很有耐心、教育有方、深入浅出、以理服人)老师真的要向他学习啊! (三)学习10—11自然段 1、有这样的师傅真是幸福啊,玄奘的心终于定下来了,结果怎样呢?引读第十自然段。 2、玄奘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生命的林子,那么同学们,你们的生命的林子在哪儿呢? (1)指名说,再问老师的呢?身边某一个人的呢? (2)适时出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3)你现在理解这句话吗?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板书:人想要成才,不能远离社会群体 三、总结课文 1、同学们,这“生命的林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充满勃勃生机和竞争力的林子) 板书:竞争 生机勃勃 总结:是啊,我们个人的成长与集体、与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希望你们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生命的林子,让我们在那片生机勃勃的林子里去竞争、去锻炼自己吧,让自己也成为像玄奘那样有成就的人。请再一次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2、老师很喜欢课文中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亲切和蔼而循循善诱的老方丈,一个是潜心苦修的玄奘。学完本课,你们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吗? 生一:我觉得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层次很清楚。 生二:课文把深刻的道理寓于老方丈和玄奘的对话中,这种写法值得我借鉴。 生三:课文用比喻来告诉人们道理,借物喻理,我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3、 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同学们,让我们再把再次走近玄奘,去相关大网站了解玄奘成长的历程吧,也希望你们有新的感悟,欢迎以读后感的形式和大家 四、作业 1、摘录文中的叠词和成语。 2、续写: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的法门寺的那个人…… 板书设计: 10、生命的林子(勃勃生机、充满竞争) 无法成名 方丈 潜心苦修 决意离开 以林为喻 劝导点拨 终成名师 人想要成才,不能远离社会群体 教学反思: 学生对玄奘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西游记》,这与文中的玄奘形象出入是很大的。因此,教学伊始,我安排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玄奘的生平经历及成就,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区分,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