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争气(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定要争气》教案 [ 作者: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孔为峰 转贴自:httP://www.vastman.com 点击数:5599 更新时间:2003-8-17 文章录入:孔为峰 ] 教授题目: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 《一定要争气》{精读课文} 教材简析 : 《一定要争气》是六年制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青少年时期立志为自己、为祖国争气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件事,表现了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启发人们只有不畏困难,立下志向,并做出艰苦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文章两部分内容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是培养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读书研讨重点段落,掌握方法引导领悟。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读话: 1 老师让大家课外搜集童第周的材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童第周? 指名简介童第周,教师表扬其学习的积极性。 2 老师也从网上搜集了童第周的材料,请看(出示课件介绍童第周生平并附照片)谈一谈你看后的感想。 二 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检查预习 1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25课《做风车的故事》,知道英国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由于他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件事使牛顿受到教育,从此发愤学习,养成了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我们来学习童第周这位中国的大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经过努力学习,会有更多收获。 2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注重“要”下边“女”字的笔顺,“争”字的中间长横要长。 请大家齐读课题 3 [出示有关生词课件]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课文,这些词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你认为难读的词就多读几遍。 教师分别检查2名同学读生词的情况。 同学们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 4 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童第周为谁争气? 三 读书研讨重点段落,掌握方法引导领悟。 1 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是怎样争气的? 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画出有关语句。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 2 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 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争气?谁来说一下? 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 4 你回答问题很全面,我也同意你的看法,请大家再读这一部分,读后学习小组内同学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出第二自然段) 谁来谈谈读完这段后自己的感想? 5 谁能把这种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呢? 6 生读后师评:你读得很不错,老师想和你比一下,请听老师读的和他哪里不一样?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读后生评 师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 师:老师边读边想,尤其是从第一个“才”中老师想到他年龄的大,思想压力大;第二个“才”使老师体会到文化基础差、学习压力大;第三个“才”使老师想到他的上学难,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从“再三”体会到他不怕种种压力,下定决心上学,这样边读边想、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为童第周想,把自己的情况和童第周比,这样边读边想,不知不觉就把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请你也这样练一下,注重这些重点词语,肯定读得比老师还好!(教师用课件提示,在第二自然段中用红线标画出“才”与“再三”) 7 学生练习后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8 可怜的童第周、坚强的童第周是怎样为自己争气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作答 9 你回答得很全面,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画出使你感受深的词句。读后小组内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第三自然段)(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10 同学们读得好,想得好,谈得更好,谁能把这种佩服、感动的心情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边想边读,看谁读得好! 11 谁来读读童第周发愤学习令人感动的情景?请你读。 13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能告诉大家吗? 14 引导学生掌握老师刚才教给的边读边画的好方法。其他同学觉得还有读得不够的地方吗? 同学们学习了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方法,知道了在读书中想什么,想书中描写的情景,想当时人的心情。画什么,画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出了童第周发愤学习为自己争气的感人情景。读出了童第周的自信、自立、自豪,就应该这样读书! 四 学法迁移 1 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和我们刚才学的这部分差不多,请同学们按刚才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谈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画的、谈谈自己感受,互相读读课文,看谁想得好、画得好、谈得好、读得好。) 2 请学生用以上的提示方法自学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课文,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 3 同学们自学得认真,讨论得热烈,下边咱们来个朗读比赛,要求不光能读好,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读的才是冠军。由于时间有限,咱分一下工,愿意读第4自然段的举手,好,第1小组;第5自然段给第2小组;第6自然段归第3小组,剩下的小组水平高当裁判小组,选出裁判长,比赛完后评出冠亚季军、下边请各小组推选出能代表你们组里最高水平的队员进行辅导,把你们自己读书的绝招告诉他,一会儿参赛。 [引导各小组积极推荐代表,认真辅导、教师巡视指导] 4 比赛马上开始了,请各小组安排好代表,站立参赛。请第一小组开始读,各小组代表按顺序接着读。 5 请第4小组评委组作评判,请裁判长先说,先说小组优点,再说不足的地方。 6 那大家认为谁是冠军呢?你们小组可再商量一下。 7 那我们只好服从裁判了,请冠军谈谈他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五 归纳总结 同学们,书就应该这样读,边读边想边画,收获一定很大!一块讨论研究,收获会更大。我们通过学习童第周少年时发愤学习为自己争气,青年时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气的事后你有什么感想? 老师学习了童第周的故事后想到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长志气,还要自信、更要努力去做,才会成功。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童第周一样的人(出示名人像下附人名课件:有爱迪生、爱因斯坦、华罗庚、鲁迅、邓亚萍、比尔·盖茨)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巨匠鲁迅,世界乒乓冠军邓亚萍、世界电脑王国的主宰比尔·盖茨等等,综观古今中外的这些成功人士,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智商并非有过人之处,甚至被众人认为是低能儿,可是他们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气! 请同学们下课后收集这些著名人物的有关材料,做一期手抄小报。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回顾课文,加深理解,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童第周能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 2 教师总结:是的,他靠的是刻苦努力和为祖国争气的决心和信心。 二 新授 (一)深入体会课文 1 请自由读课文,一会儿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童第周争气的两个故事。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2 学生讲述后让学生评论. 3 师评:讲得正确流利,再把童第周的事讲细点就更好了。尤其是童第周说的话,要把自己当成童第周,体会他的感情,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老师先说一遍,要说出自豪、自立、自信的语气,(听老师说)请大家象老师这样练习说几遍。 指名说。 4 教师评:多自信、多自豪呀!同学们今后也要像童第周一样遇到困难不退让,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为自己争气,为国争气。 (二)综合训练 1 请大家写写本课生字,你觉得哪个比较难写,就多写几遍,5分钟后听写。 2 请小组内互相批改听写情况,一个生字7分。 学生批改教师巡视。 3 100分的请起立,你们记的准,写得好! 谁说说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 4 写生字,做作业也需耐心和细心!这也是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好品质,你课下收集了哪些科学家发愤学习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略) 三 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和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我们要想到自己身边的事,我们班有没有文化基础差 ,学习很吃力的同学呢?有,可老师没让你退学,校长也没让你退学,你一定要像童第周一样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学习,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再难做的事都会做成。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感想写在日记上。 教后记: 利用精读课文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我们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从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实际着眼,教学中我们力图做到: 第一、以班级授课为基础,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充分自主探究阅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探讨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精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策略。 课前预习,初步感知——学生按教师提示先行阅读课文或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究,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对话,初步把握文本意义。 课堂研读,引导领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或精华部分,采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参考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师生间围绕文本再次对话、交流。 课后延伸,迁移发展——学生积累文本精彩词句段,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学生精读重点段落的基本策略 读前有目标——出示教科书或师生提出的研读目标。 读时有方法——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方法、步骤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之后,学习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整理研讨结论,准备发言。 汇报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如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美读课文。 评价与点拨——在学生交流、研读后,根据学习目标、任务,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成效。教师的随机点拨、示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