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S版二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鲁班造伞》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出谜语)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猜一生活用具(伞)。 2、伞是由谁发明的?引出课题——鲁班造伞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⑴、鲁班为什么造伞? ⑵、鲁班是怎样造伞的? 4、现在我们就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看重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鲁班为什么造伞,哪几个自然段写鲁班是怎样造伞的? 2、学习鲁班造伞的原因 ⑴、指名读第2、3自然段,思考:鲁班为什么要造伞? ⑵、鲁班首先想到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因为下大雨而不能游湖赏景这个问题?(盖亭子) ⑶、鲁班想在西湖边盖亭子的想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⑷、在亭子里只能观赏附近的景色,所以鲁班想到要造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用关联词“既……又……”造句。 ⑸、分角色朗读 ⑹、小结:鲁班是一个有了问题就非要解决的人,他是怎样将这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伞发明出来的呢?我们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3、学习鲁班造伞的经过 ⑴、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说说鲁班造伞是受到了什么启发?(小孩子头顶荷叶在雨中玩耍)。 ⑵、说一说荷叶与伞的相似之处 ⑶、鲁班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伞造出来了?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从“反复”、“许多次”、“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出鲁班发明伞的过程是很艰辛的。 ⑷、完成填空,回顾鲁班造伞的过程。 鲁班和妹妹在西湖游玩时,遇到大雨不能游湖赏景,他从小孩头顶荷叶在雨中玩耍得到启发,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 三、拓展延伸 1、讨论:鲁班为什么能造出伞呢? 2、小结:鲁班能够造出伞,就缘于他留心观察,善于动脑筋,这也是他能够有许多发明创造的主要原因。 3、拓展:他还发明了什么呢? 4、说说你知道的其他发明: 四、总结 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和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养成留心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或许你也会成为一名发明家。 五、作业 把《鲁班造伞》这个故事讲给家人 板书: 鲁班造伞 盖 亭 子 荷 叶 伞(能开能合) 留心观察 善于动脑筋 《鲁班造伞》教学反思 《鲁班造伞》是一个传说故事,讲得是我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造伞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于观察、遇事多动脑筋的习惯。 备课时,我紧紧围绕“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大问题设计每个子问题。首先是一个统览全文的问题“鲁班造伞与一人、一事、一物有关,分别是哪件事?那个人?那件物”?课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一事指游西湖下雨,一人指妹妹,一物指荷叶。这样学生零乱的思维马上就会变得有条理了。然后顺势就进入了主要内容的研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游西湖忽然下起雨是件好事呀,你知道为什么吗”?同时结合雨中西湖的课件,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雨中西湖的美。而正当学生陶醉在美景中时,我说:“这么美的景色却因为下雨不能欣赏了,如果当时你在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说什么?”学生瞬时产生思维上的冲突,感受到不能游西湖很可惜。此时读起鲁班妹妹的话人人都能入情入境。无声无息中引入了妹妹这个人物以及人物间的对话。而在对话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妹妹感到遗憾时,鲁班在干什么?妹妹的话给了鲁班怎样的启示?从而认识鲁班是一个善于积极动脑的人。从课堂效果来看也不错,达到了预期目标。接下来的教学,我直接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荷叶和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也说出了关键。这时,我说:“这些相同点被谁发现了?为什么别人没发现呢?”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此后,我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继续让学生读文,看还能读出什么。学生的收获令人意想不到,我也没有闲着,适时问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想到勇于实践也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同时,“鲁班是怎样造出伞的?”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拓展环节,我把课前的问题再次拿出来。学生的回答却完全不同,鲁班造伞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鲁班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这样不同的回答折射出的是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的是学生一节课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纵观一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是朗读的分层指导仍有些仓促,使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急”。其次是拓展应该再加上这个问题:“如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怎样解决?” 资料提供者:
|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