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理解应能形成大致的共识。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点评: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花之咏》一课的设计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设计者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3、教学设计的最后,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的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资料提供者:



·语文课件下载
·数学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
·中学语文视频
·语文试题下载
·数学试题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