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与“发表”——感悟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观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云县田心完小  字相新

摘要:语文教学,一直以来语文教师走在探索的路上,阅读和写作(小学指的是习作)成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从课本的性质、两类课文(精读课和略读课)的教法、经典文化的作用、阅读作品的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解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观。最后,得出了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种态度、两种方法的结论,进而解读了语文教学观念。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阅读;写作;吸收;发表;教学观

    语文教学,一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小学到高中)“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一直以来,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都在不懈努力、不懈探讨,都在寻找着语文教学的出路;却总走不出吕老先生所说的怪圈。于是,课改一拨拨来了,又一拨拨去了;语文的窘境依然巍然如故,引发着许多人的思考。值此叶圣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不禁想起叶老的话:“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幡然醒悟:其实,这就是叶老用朴实的语言道出的他的语文教学观、就是从事语文教学的一代代教师苦苦探寻的方向、就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目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关键是做好两件事:一是“吸收”;二是“发表”。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达成这两件事呢?

一、关于课本。

    目前的语文教学,对于教材,很多时候老师已经把它尊为圣典了。这自然有评价体系的原因,但,作为教师,您不觉得您的教育观念需要洗礼吗?其表现为:(一)不敢越“雷池”半步。教给学生的东西必须在课本上、问题的答案必须在课本上、甚至阅读习作之类的东西都必须在课本上——甚至必须在本册课本上,否则就是“超纲超本”。即便是一个检测,也必须循规蹈矩,不可有所逾越。(二)坚信教材的准确性。将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为课本是从。组词、造句、句子分析、段落理解、篇章领悟,无不整齐划一,答案规范化、见解统一化、领悟一体化。“渐渐的,老师们觉得只有教自己能把握的东西才有安全感,只有教教材的内容才有稳定感,他人的总结和设想再好,也敌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的一声大吼。”这样,检测起来是方便了,“成绩”自然也就好上去了,教师眉开眼笑了、学生喜笑颜开了、家长喜气洋洋了。同时,书店的生意好起来了,家长的投资见效了,教师的腰杆挺直了。但,看看孩子们的眼神,却有些呆滞了……

    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士是很熟悉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话的;却都后半句“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知之甚少。所以,“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一句话,差不多都是噱头了——培训教材时常常听到、评课时间时时引用、教师的计划总结中也不乏足迹。然而,听到归听到,引用归引用,在教育这块圣地上真正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就难了。在这个方面,我们很有必要感谢语文教育评价中的“课外阅读”这种题型的。至少,它为“大语文教育”洞开了一扇窗,让学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让语文教师看到了别样的天空,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希望;至少,孩子们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得到检验、得到辅佐,可以领略到“另一种”语文;至少,学生可以将课本读大——读成书本、读成现实生活。

这样,课本的实质也就是一种工具、一个例子了。

二、关于精读课与略读课。

    当我们了解了课本的实在意义后,接着就是该对教材进行解剖了。一般地,教师在备课时是要求“熟悉教材”的;而在我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其实只是一种浅表性要求。如果要想真正利用好课本这个“工具”,就得明了它的“骨骼”、熟知它的“脉络”、把握它的“心率”。人教版小学语文对课文的安排是:精读略读共存,精读引领略读、略读强化精读。那么,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好这本教材、根据编排充分发挥好“精略”相间的功效呢?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就是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共存之源。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很有必要把握好这个“晴雨表”的——既不要那么一概地阳光明媚,也不要那么四季分明;得根据学生的把握情况,时时调整方向、锁定目标。那么,如何才可以把握好这个尺度呢?叶老学生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很多时候,我们在对精读课文是把握到位的,这毋庸置疑。但,对略读课文就有点让其自生自灭的样子了。这,一个原因是:要点几乎在精读课中讲到了,略读中再强调就有点多余了;另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了解略读课文,自然不可能去接纳它了。那么,略读课文之“略”到底是实质是什么呢?“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无论教师与学生都须认清楚这个意思,在实践方面又须各如其分,做得到家,略读一事才会收到它预期的效果。”至此,我们应该领略“略读课文”的魅力了,也该明白它存在的意义了。如果再抱着“重男轻女”的陈规旧俗,就不识时务了。

所以,我们的教育观念如果做不到“适度超前”,也该“与时俱进”了。

三、关于经典。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教育部直接推荐了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共135篇(段)。这些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很多是起于当世、影响深远的扛鼎之作;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它们汇聚了智慧、福泽后人。人们在仰视之时,很有必要弄清楚该怎么去接纳、享用。

    很多家长是有“文化”孩子的心态和愿景的,教师自然也是很有让学生早日触摸经典的意愿。出版社和书店提早为这些家长和老师把好了脉:一部作品,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群体设置为“注音作品”、“简版本”、“要点本”……于是,经典和“碎片阅读”联姻了。其实,这不是一件好事。就经典而言,它不是靠“好词佳句”的堆砌而傲视群雄的,它靠的是内在的精神。所以,“注音作品”是可以的,只要它尊重原著;而“简版本”、“要点本”之类就没有必要粉墨登场了。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所以,经典阅读,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培养只是一种信念,一种文化的熏陶,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将经典考评学生。

也就是说,经典的作用不在于实用而在于精神世界的升华,是一种无用之用。“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睸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和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此了。

    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得到经典的引领应该是很好的一件事。需要的是教师适时点拨,做出正确指导。

四、关于阅读的范围和数量。

    课文需要阅读,课外读物也是需要阅读。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一方面,课文阅读有教师的引领,有同学的帮助,有可以“出错”的待遇,也有无尽反复的机会。而课外读物是不会得到这么好的境遇的。首先,不可能有老师的指点,也不可能有同学的帮助;其次,没有任何“走回头路”的机会,错了就是错了,阅读和领悟都是“一次性”的。另一方面,课文阅读是“备战”,在这里,可以对字、词、句、段、篇以及语法、修辞、逻辑、文花蕴含进行“地毯式”搜索。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战模拟”,对语文知识全方位理解领悟;也可以练就自己的本领。而课外阅读,是没有“练兵”的机会的,在这里只有胜与败、生与死、对和错。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课文是奠基,课外阅读是恢弘的建筑物;课文是平时的积累,课外阅读就是考试和选拔;课文是练兵,课外阅读是实战;课文是骨骼,课外阅读的支撑材料。无论的课文还是课外读物,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用以武装自己、壮大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都误会了,以为阅读的数量阅读就越好。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于是,很多家长就将阅读数量作为孩子未来发展的评价,教师也会将学生的希望寄予大量的阅读。不得不承认,加大阅读量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但,很多时候,是没法控制“囫囵吞枣”的存在的。所以,对于阅读而言,觉得还是叶老的话比较中肯:“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因此,在学好现有的课文的前提下,是要拓开阅读范围的;而教师是得为孩子的“拓展”内容进行把关的。

五、关于阅读与写作。

作为语文教学的两件核心事件,只有二者联手,才可以真正达成课标要求,也才可以培养能适应未来世界的人。二者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发表”。两者相辅相成:没有足够的“吸收”,是无从谈“发表”的,因为没有那实力;只有“吸收”,没有“发表”,那是没用的,因为社会看不到它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吸收”得多,才可以谈“发表”;只有“发表”,才可以说明“吸收”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所谓得其法,并不在规律地作训话学,文法学,修辞学与文章学的研究,那是专门之业,不是中学生所该担负的。可是,那些学问的大意不可不明晓,那些学问的治学态度不可不抱持,明晓与抱持又必须使他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才行。”也就是说,只有正视二者的关系,并用积极想心态对待他们,我们的语文教学才可以不失本源。

关于阅读和写作(这儿主要指小学生的习作),我们切不可当做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任务,确切地讲,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两种态度、两种方法。用活了它,语文教学就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是教学理念的洗礼和升华。

或许,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再那么尴尬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1)

(3)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4)朱自清  《经典常谈》岳麓书社  2010年01月

(5)莫忌华 《反思中国教育》上海三联书店 (2006.05)

(6)吴 非  《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0)

 
资料提供者:字相新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