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 教学案例(S版六年级下册)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案例 2015-04-12 手机版 |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 形近字:禹( ) 旺( ) 壤( ) 汤( ) 陕( ) 寓( ) 汪( ) 嚷( ) 烫( ) 浃( )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了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了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dà yǔ xī rǎng wāng yáng gǔn tàng hàn liú jiā bèi ( ) ( ) ( ) ( ) ( ) 3.形近字组词。 禹( ) 旺( ) 壤( ) 汤( ) 陕( ) 寓( ) 汪( ) 嚷( ) 烫( ) 浃( ) 4.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 资料提供者:邓孟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