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衣服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会本课生字,学习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宇,学习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练习读熟课文,完成预习要求。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志的石头(边说边板书:碑)。所说的“丰碑”(边说边在“碑”前板书“丰”)意思是高大的石碑。我们这课所说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头吗?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大声朗读课题。 (丰碑) (板书:丰碑)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出本课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二)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准自己不认识的字及生字的读音。其中,老师特别要指导如下几个字音:劣,读li8(列),不要读成l{8(略);润,读r)n,不能读成y)n(晕);覆,应读f)(负),不能读成f(。 3.记清字形。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碑”右半部的笔顺是 ;“豹”是“豸”(zh@,意思是没有脚的虫)部,不能错写成“ ”;“润”字右半边是“王”,不能写成“玉”;“覆”是“ ”部,不能写成“西”。 出示幻灯片练习判断。学生刚学会的字,印象是最清晰的。多加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牢记正确字形。 4.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冰坨:冰块。坨,成块或成堆的。 装备:配备的机械、器材、武器、被服等。 开辟:开创,打开新的境界、通路。 恶劣:(环境、态度等)很坏。 残酷:凶狠无情。 袭击:军事上出其不意的进攻。本课指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们的部队。 严峻:严厉,严肃。 倚靠:身体靠在物体上。 神态:精神态度。 镇定:不慌张,沉着。 安详:指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 抽动:本课指脸上的肌肉不自主地收缩颤抖。 军需: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装备等。 湿润:潮湿而滋润(多指土壤、空气等)。本课指眼睛被泪水打湿。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业绩、精神等。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艰难(艰苦) 率领(带领) 辨认(辨别) 覆盖(遮盖) 装备(配备) 开辟(开拓) 思索(思考) 抖动(颤动) 严峻(严肃) 反义词: 严寒(酷暑) 镇定(惊慌) 湿润(干燥) 6.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分段和归纳段意。 学生先各自读课文,读完后,左右两人一组,互相听取意见,商量如何分段及概括段意。讨论出结果后,举手发言。 7.明确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是本课的难点。要教给学生分段的步骤: (1)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找找分段的依据。本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章先介绍行军途上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又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的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因此,这篇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2)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各段的关系。比如,第2自然段讲的是红军将要遇到的困难和将军的思索,与第一段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的实际描写不能合为一段。 (3)确定分几段。按这个步骤给本文分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3~13自然段):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14自然段):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8.学生按分好的段读熟课文。 自由组合4人小组,每人读一段,一个同学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的好与差的地方,提高对方的熟练程度。同时,了解、感受文章四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详略之分,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熟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军需处长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二)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三)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二)为何称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丰碑”正是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他是因为没有棉衣而被冻死的。可军需处长自己就是负责发棉衣的工作的啊。大家又为何称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二)学习第一段。 现在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告诉我们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学生大致说出类似“冰天雪地”、“艰难”的词即可。 (板书:冰天雪地) 请同学们轻声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词句,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冰坨”的意思是成堆的冰块,云中山成了大冰坨,意思就是整个云中山被冰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句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呼啸”的意思是发出又高又长的声音,说明狂风不停地刮;还有“纷飞的大雪”,说明天气不仅非常寒冷,而且十分恶劣,使得队伍行军极端困难。) 分析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请大家朗读这一段,重点分析的词要大声读或重读。 学生自由练习读一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时的恶劣环境,理解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分发给战士,关心、爱护战士的心情。为下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打下基础。 (三)学习第二段。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这句话,说明将军关心爱护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可以讨论。 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将军把马让给重伤员是说明将军关心爱护士兵,这种讲解可以渗透军需处长也是关心爱护士兵,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士兵自己才被冻死,这一点对分析为何称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有帮助。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接着连用四个“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种“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出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儿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种“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每天走10小时,每天走100里,每分钟得走80多米的风雪山路,实际上,不止一百里,还要加几十里,我们可以体会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之难。 第四种“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飞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到来。 还可能有的战士不小心滑倒摔伤,还可能有的战士不小心滑倒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是的。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正在将军凝神思索时,发生了一件事。 (四)学习第三段。 前面队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一名同学读3~6自然段后回答。 (有人冻死了,队伍放慢了前进的速度。) 将军看到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马上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因为在冰天雪地里,战士们又累又饿,如果忽然停下来,很容易被冻死。 此处要给学生介绍清楚,否则,学生不明白军长为什么要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可以小组讨论。 (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这“倚靠”、“坐”说明老战士实在没有一点力气再往前走了;坐着的样子是“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说明已经冻僵不短的时间了;但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还拿着旱烟,说明老战士对死亡是早已预料到的。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死亡,他身上“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将军看到这里立刻明白了这名老战士冻死的原因,他的衣服穿得又少又破,并且“紧紧地”“贴”在身上,一定是感到非常寒冷,很显然是被冻死的。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衣服让给士兵穿,这充分体现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学生在分析时,只要抓住几个重点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就行了,不够周到和不够深刻的地方,老师可以及时提醒或指导。 这段中有3层意思:动作、神态、穿着,可让学生看图练习,朗读背诵。 将军看到这里,“脸色”“严峻”,嘴角的肌肉“抽动”,此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同时也是气愤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第8~11自然段,体会军长的感情。 (板书:军需处长) 军长的话声音要大,他的话要重读,体现他发怒的样子和急切的心情;小声说话的人的语句声音要轻、速度稍慢。 当军长知道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时,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通过重读句、重点词体会。 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请同学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当将军知道了这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这句话描写的是将军的神态。说明将军一下子感到很意外,原来这位没有穿上棉衣而被冰雪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原来这位军需处长将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只穿着一身破旧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行军。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说明将军面对这样一位克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冻僵的军需处长,心情很不平静,不愿意离开。 “眼睛湿润了”,说明将军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同时,也为军需处长的牺牲而十分伤心。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表明他尽力地压制住内心的悲伤和激动。 “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是对将军动作的描写。“缓缓地”,表明将军内心很沉痛,动作很庄重。“敬了一个军礼”,表明将军对这位军需处长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而“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句话,既写出将军对军需处长那如山般伟岸的精神。) 学生能够理解“愣住了”和“敬军礼”更好,如不能理解,老师应适当地点拨,能让学生体会到将军的感情,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感情代表了活着的广大战士对军需处长的感情,也正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应有的感情。这句话应让学生多读,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先体会军长对军需处长的感情,再读出自己的感情。只有学生自己动了情,这篇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文章的作用才会发挥得好,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边分析一边朗读,在读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背诵。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从样子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光亮透明,坐着的样子的确像一座晶莹的碑。深一层意思是,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板书:晶莹的丰碑) 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同时练习背诵。 (五)练习造句。 湿润的意思是潮湿润泽,课文中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意思是光亮透明,课文中形容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谁来用“湿润”、“晶莹”造句? (湿润——看到乔安山受了委屈之后,到雷锋墓前默默地坐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晶莹——清晨的野外空气清新,太阳一出来就看到草上的露珠晶莹发亮。) (六)学习第四段。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和笔墨,重点写了军需处长被风雪冻死在雪地里的情形,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座晶莹的丰碑,永远竖立在战士们的心里,它对这支队伍起到什么作用呢?(出示投影片) (“那声音”指的是上一句所说的“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这样的脚步声说明战士们既为军需处长的死感到悲痛,又为他的精神所鼓舞。他的精神就是一心为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文章用了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地说明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 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并指导学生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七)分析中心,弄清详略。 长征途中,红军某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同学们都很清楚了,围绕着描写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课文有些地方写得详,有些地方写得略,用以突出这个中心。你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吗? (第一、二、四段是略写,第三段是详写,它既感动人心,又让人体味到故事的内涵。) (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该背诵的地方背诵。 (九)作业。 1.造句。 2.背诵第7、12、13、14自然段。 【板书设计】 【小资料】 云中山 位于山西省北部,吕梁山脉北段分支,呈东北——西南走向,长达百余里。因山中云雾缭绕,山峰隐现于云雾之中而得名。主峰老君洞位于原平县西北部,海拔2393米。 资料提供者: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