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5-11 手机版 | ||||
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 杨春燕 教学目标: 1.品读、背诵第九自然段,从字里行间感受音乐之美。(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难点) 3.听乐曲尝试语言表达和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欣赏音乐《月光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这首曲子就是传说中的《月光曲》,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谁来说说?从课后的“资料袋”中我们能够知道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后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任何伟大的音乐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月光曲》,感受《月光曲》! 二、品读《月光曲》,感受写法。 1.我们知道《月光曲》是一首曲子,文中哪些语段是对这首曲子的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勾画出来。 2.大家都认为《月光曲》就藏在文章的第9自然段中是吗?平常我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曲子的美妙呢?( “宛转悠扬”“悦耳动听”“余音袅袅”或者“绕梁三日不绝”。)第九自然段中有这样的描写吗?(没有) 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月光曲》的旋律之美呢?请同学们把第九自然段自由地、有滋有味地读上两遍,然后我们再交流,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看着同学们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阅读之中,老师不禁想起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把你的享受分享给大家吧! (2)谁能用语言来说一说这首《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平缓——激昂)说得好,相信你读得更棒!把你的感受送入句子中,读给大家听。 (3)读得好,同学们,听着他的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月光曲》的旋律,这是什么样的旋律呢?如果我们用一条线来表示,这条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把这条线画下去。(指学生上台画) (4)我们来看看他画的这条线,你来告诉大家这样画的原因是什么? 一开始,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然后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接着是波涛汹涌。(相机指导学生板书:微波粼粼,风卷浪涌,波涛汹涌。) (5)曲子的旋律在变,月光下的海面也在变,谁能通过朗读,再一次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展现在我们面前?(指学生读)你真会读书,读出了音乐的旋律。来,让我们再一次读出《月光曲》旋律的变化,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2.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于是在兄妹俩的想象中,这一首《月光曲》中出现了微波粼粼的——大海,出现了皎洁的——月光,出现了——轻纱似的微云,出现了——咆哮的巨浪,雪亮的浪花……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汇成了有声的音乐,使有声的音乐汇成了有色的画面,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月光曲》啊!作者就是用联想这种方法,向我们再现了《月光曲》的魅力。【板书:联想再现魅力】 3.从《月光曲》的旋律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贝多芬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这段话,感受音乐家的情感。(学生默读) 谁来谈谈贝多芬在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平静——感动——激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家的情感与乐曲的旋律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当贝多芬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情感就油然而生:(音乐起,师引读)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种心灵的感受,音乐,使我们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不停,生齐背) 二、拓展阅读贝多芬和《致爱丽丝》,再悟写法。 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齐读: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他还曾经为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姑娘谱写过一首曲子,帮助小爱丽丝满足了她爷爷临终前一个美好的愿望,请阅读补充材料《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1.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致爱丽丝》这首曲子旋律是怎么样的变化?(轻松悠扬)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旋转”) 带着你的感受,读出相关语句。 2.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感受到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自由、快乐,碧绿的山和茫茫雪峰;通过想象和联想。) 三、拓展阅读《二泉映月》,三悟写法。 1.贝多芬用音乐使一位老人实现了他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情怀。的确,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用音乐向我们诉说着一种诗意的美丽,这种美丽历经两百多年而依然灿烂!无独有偶,在中国,同样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面对那皎洁的月光,演奏了一首同样伟大而流传至今的曲子,请听!【播放《二泉映月》】 告诉老师,从这首曲子中你听出了什么?(凄凉、坎坷、悲哀、怀念。) 2.这首曲子叫做《二泉映月》,它的作者叫作阿炳,阿炳是谁?他为什么创作出这样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补充材料《二泉映月》,相信用心读的孩子能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预设1:双目失明、生活贫困: 预设2:他的身世很悲惨。 预设3:虽然阿炳历经苦难,但是他没有被苦难压倒。你从哪里知道的?(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你的情感还在内心,没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们再来读!) 他多么希望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 (师生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3.旋律的变化表达了阿炳什么样的情感?引起了作者怎样的联想? (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听到了阿炳热爱美丽富饶的家乡。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听到了阿炳在思索他走过的人生道路。) (阿炳在和困难作斗争。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断努力。阿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当他因双目失明而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的时候,拉起来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得好!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读—— (生读: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所以在这首曲子中,不仅有凄凉、坎坷、悲哀、怀念,还有——温暖、光明、希望和爱。 音乐家用声音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画家用图像、作家用文字、舞蹈家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们爱憎、彷徨、快乐、悲伤,表达他们对底层大众的悲悯和对光明的向往。 四、创设语言情景,加强语言运用。 1.古人说过这么句话:“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惮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窗前所呈现的景物,哪怕是天上飘过的浮云,地上的草木,只要你能够加以联想和想象,就能依此而生出自己的情感和体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下面这段音乐,看你能联想到什么?把你的联想形成一段文字表达出来。【赏听《森林狂想曲》】 五、回归主题,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柔和抒情的《月光曲》,欢乐明快的《致爱丽丝》以及凄凉委婉的《二泉映月》。音乐是流动的线条,文字是无声的语言。我们通过联想,让音乐透过文字蔓延在我们心中;正是我们的想象,使无形的声音在我们的心中变得有声有色。想象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成为我们知识进化的源泉! 六、板书设计。 补充内容: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野花遍地。山脚下有一股涓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泉边赏月。天上明月高悬,水面月光如银,师傅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边。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从此,这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便回荡在无锡的大街小巷,传遍整个神州大地。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贝多芬在街头散步。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女孩儿,哭着从教堂那边匆匆走来。“小姑娘,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我能帮助你吗?”贝多芬走上前问道。小女孩儿看了看这位好心的先生,向他诉说了伤心的原因。 原来,小女孩儿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爱画画儿,爱听音乐。他把卖画挣来的钱都分给了周围的穷邻居,而他自己却穷得只剩下了一架旧钢琴。现在他病了,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小女孩儿刚才去教堂,就是希望老爹的愿望能实现。 贝多芬被这一切感动了,他随着小爱丽丝来到雷德尔老爹家。就在那架旧钢琴上,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出了一首轻柔、美妙的曲子。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比斯山清脆的碧绿和茫茫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好像自己的灵魂在飞翔……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时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在这个美好的圣诞之夜,老爹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在钢琴曲中看到了他向往的森林和大海。 后来,贝多芬把这首曲子取名为《致爱丽丝》。 资料提供者:杨春燕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