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花的学校》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品赏析 2018-06-18 手机版


《花的学校》/泰戈尔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的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籁籁地着,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的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样。

赏析一:

《花的学校》出自泰戈尔的《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当时,风华正茂的泰戈尔,正值春风得意。他的第一个女儿刚好降生,事业上也不断取得成功。温馨的家庭,锦绣的前程,使得青年诗人身心愉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了这本著名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正是沿着儿童这纯净善良的心灵轨迹,使读者的灵魂受到洗礼,得到人性真善美的升华。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在《花的学校》里不难看出泰戈尔对当时的教育现象不满,于是1901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他击破的想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

诗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描绘了孩子对自由的渴望,这是诗人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奉献!

“花”--可以延伸为花儿、花朵,是娇嫩的、美丽的象征,有如孩子般的纯洁,所以我们时常把孩子比喻成祖国的花朵。初读《花的学校》,觉得里面呼喊的儿童有点朴朔迷离,与其说他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如说是泥土里即将破土的苗。“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他们多么的渴望冲破那层束缚,多么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有太多的压力,家庭、学校、自身,完全已经泯灭了他们该有的童真。“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壁角的”。实施教育,自然是必然的,接受教育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深思,是教育来牵引孩子,还是应该让孩子牵引教育。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呢?教育难道就局限在那时间,那地点,那本书么?

所以诗里的“雨”就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寄托,因为只有下雨了,他们就可以放假了,就可以在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了。“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飒飒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激烈,但是在孩子眼中就成了“互相碰触”、“飒飒地响”、“拍着大手”,没有任何的畏惧,更多表达出来的是喜爱。是啊,他们多么渴望这雨水,只有这雨水才能让他们破土、开花,“冲”出束缚,那么的迫不及待。

朴素的话语,真挚的感情,“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这是孩子们对生活的渴望,天空是辽阔的,星星所住的地方是宽敞的,没有约束的,太阳妈妈对它们的爱是温和的。诗中两个疑问句“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使诗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孩子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太阳般的温暖,天空般的自由。“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孩子经常唱的一首歌《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或许在孩子们受委屈的时候,最想要的就是母亲的怀抱。孩子依恋着母亲,似乎在暗示着孩子在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们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

那以爱为核心的情思意蕴驱动的想象与幻想,创造了一个晶莹秀美的儿童心灵世界,但作品的旨意并不局限于描绘这诗意的理想国,而是要敦促人们从怀疑贪婪的功利桎梏中解放出来,返朴归真。这就是花开的声音,充斥着教育者的耳朵,充斥着父亲母亲的耳朵,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赏析二:

 《花的学校》选自《新月集》,《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也是他众多散文诗的第一本。诗集出版的1886年,正是他春风得意时。又值他的第一个女儿出生。新的生命和不断取得成功的事业带给年青的诗人阳光般的心情,这本诗集也为泰戈尔赢得了“儿童诗人”的称誉。《花的学校》以孩子天真的口吻向妈妈描述自己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读着诗,似乎看见在十八世纪末,一位年青的父亲,在雨后的绿地上,听着孩子欢快的声音,一脸慈祥。整首诗洋溢着向往自然的热烈,折射着美妙童心的幻想和憧憬,同时也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亲情。诗句在灵动童心的引领下,把我们带进神秘恍惚的仙境,让人浮想联翩。

《倾听自然》

  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家园(包括我们人类),它因为拥有了多彩的生命而美丽,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你听:“绿叶在狂风里飒飒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你看:“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诗人用孩子的口吻、拟人化的手法将世界描绘: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乌云犹如慈祥的长者,拍着大手,是在为花孩子们在风雨中的舞蹈和歌唱喝彩鼓掌吗?或是对花孩子们轻轻的召唤?于是,它们再也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 “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破土而出的欣喜跃然纸上。面对如此可爱的小精灵,诗人又怎么忍心把他们关在地下的学校里,“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冲了出来”的花儿们可以在雨后的清新里,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欢快舞蹈。蓝天、云朵、绿树、红花,大自然的一切像灵动的画卷一样美好;雷声、风声、笛声、笑声,大自然又宛如跳跃的变奏曲一样美妙。

《触摸童心》

  诗里的孩子是如此好奇、富于幻想,如此可爱迷人,诗人借用孩子天真的双眼,用丰富的联想告诉每个人:这就是孩子心底纯净的世界。它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孩子们阳光般的童心。“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这是怎样大胆的想象啊,花儿也有学校!花儿也有可爱的小伙伴!这个充满幻想的孩子在我的面前越来越清晰起来:他仰着头,望着母亲,小脸蛋因兴奋而涨得通红通红,渴望着母亲轻轻颔许。“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住的地方”孩子想象的翅膀又从地面飞向遥远的天际。花儿的家在天上,在星星住的地方。那里,花儿和星星可以捉迷藏,可以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多么引人遐想,多么令人向往。幻想之余,诗人站在孩子的心底,写出真实的童心:“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如果它们想在散学前出来游戏,它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站壁角的。”花儿就是“我”,“我”就是花儿,世界的本真就蕴藏在这幼稚甚至在成年人看来显得有些可笑的话语中。诗人是否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所有爱孩子的人们:给孩子的童年少一些禁锢,多一些自由和欢笑。或者也告诉所有的教育者: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里,他们不喜欢“关了门在做功课”,不喜欢“罚他们站墙角”,他们“想在散学前出来游戏”想“放假”。泰戈尔此时俨然是孩子质朴心声的代言人,这声音来自孩子心灵的深处,带着对儿童深深的热爱和浓浓的呵护。试问:如果不曾把孩子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载入父亲的柔肠,如果不曾入情入心地捕捉孩童心里灵动的火花,又怎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这一颗无邪纯真的童心?

《感受母爱》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孩子的眼里,母亲永远都是自己最忠实的听众,她不会因孩子的幼稚甚至有些荒唐的念头而讥笑他,不会因为孩子离奇的想象而斥责他。她始终微笑着,用温暖宽广的胸怀,拥抱着孩子稚嫩而美丽的世界。“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在孩子的心中,花孩子的家也许就在遥远的星空,在无边的宇宙,广袤的大自然便是它们最最亲爱的妈妈,就像自己的妈妈,孩子走得再远,母亲依然在家里守望着,期待着……这条长长的亲情线从头至尾贯穿其中,让我们感受到“我”和母亲的真挚情感,“我”的形象也因此更惹人疼爱。

  童眼看自然,童心想世界。诗人用儿童的逻辑,通俗的语言,欢快的格调,描绘出孩子的奇思妙想。一遍,两遍……与其说是在读诗,不如说是在认真地倾听着孩子们说不完的童言稚语,是在倾听大自然美丽神奇的交响奏鸣,是在倾听母亲深情的甜蜜呼唤……
资料提供者: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