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3、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习古诗,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春天的美好。 3.发挥想象,口述诗意。 4.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小黑板、挂图等。 四、课时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一、揭题导入。 读题目,了解作者并解题。要求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学生出示资料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这一,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名苏东坡。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看图,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看图画,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读诗歌的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谁愿意先来说说呢? 1、先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部分学生交流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读懂的地方。(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2、再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正要上来的河豚想到了什么呢?知道了什么?想干什么?联系全诗思考。 说说自己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如:"竹外、鸭先知、蒌蒿满地、正是河豚欲上时"重点讲解:"正是河豚欲上时" 学生回答:河豚想赶回春江产卵;知道春天来;知道桃花开了,春江水暖了…… 3、谁能看着图画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竹外开着两三支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长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4、齐读古诗。(那只聪明的河豚看到了春天像个花园,听到了春风正在悄悄地吹,那么美丽的春天,我们要怎么来读呢?)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要画这些景物呢? 讨论回答后,感情朗读全诗。 四、学生讲诗,画画。 1、这么美的春天在哪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交接触这首古诗,可以读诗,可以画画。(请一名同学上台来画。 五、总结 苏轼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写活了惠崇和尚的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喜爱春天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江南春》。 一、揭题导入。 1、出示题目:江南春。(解题:长江以南叫江南。) 2、板书作者:杜牧 3、师导入:昨天我们刚学了苏轼写的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本牧写的春天,看看江南的春美在哪?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顺。 2)、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而后可以分成小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和没读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谁愿意先来说说呢? 1、交流学生读懂的地方。 2、交流学生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在读古诗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千里莺啼、山郭、烟雨中") 3、谁能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说出来?(自己先练习一下。可以派一位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台下同学当评委。) 学生上台串讲诗意。(千里江南,支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4、江南春描绘了哪些景物?请会画的同学上台来画画。其它同学在下面自己画画。(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江南、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5、请大家带着热爱的语气齐读这首古诗。计出江南的生机勃勃。读出江南的如诗如画。 四、延伸拓展。 1、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写江南春天的诗呢? 2、出示几首课内外学过的诗。 1)、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河暖睡鸳鸯。 3、以读诵为主。 五、小结 《江南春》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赞美了春的美好,江南的美好,这就是 诗的魅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完成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莺、树、花 眼前 酒旗风 江南春 烟雨中 美 过去 多少诗 资料提供者:liamu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