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创新欲望 · 创新思维 · 创新能力

教育要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就必须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未来社会日益表现出高变化性、高竞争性、高创造性、高合作性和高冒险性,只有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才能成功、发展。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总是就是如何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广泛开展创新教育。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学的原理、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学时践,开发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人才的新型教育。所以从广义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是知识记忆型的人才,也不是能力标准型的人才,而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又具有突出的能力,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干的新型人才。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思想、理论,也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志向。任何事物的前进与发展,都离不开动力。创新欲望即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一个毫无创新欲望的学生根本无法与老师配合上好每一堂课,因此,我们教师就应把激发学生的创新志向摆在首要位置。

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志向,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只有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如果师生之间等级森严、界限鲜明,教师以“真理拥有者”自居,以自己或书本是非为是非,用惟一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的轨道,学生只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只要记住所给定的答案就可以了,无须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湮没,创造能力被扼杀,教育也就死水一潭。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检验的多元性,并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教师在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试想一个胆小怕事,没有主见,只知道附和别人的学生如何能谈的上创新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

以我班学生为例,从前上课时,学生胆小不敢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制约,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发现这些情况后,我及时做了研究与总结。课堂上注意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尤其对提出不同意见或勇于坚持自己见解的学生,不论他们答对、答错我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表扬。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我发现学生比以前爱举手了,爱发言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能得出不同的答案,有时竟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提高的表现吧。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积极思考,老师适当辅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首先要敢想。想象力可以使人插上幻想的翅膀并产生强烈的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愿望。有创新力的人还要善思、勤思。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新性思维,而学生独立地不依赖他人解决学习中阻碍进步的困难大为重要。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应避免教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的陋习,养成自己独立地寻求答案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在今后语文乃至各方面社会生活知识的学习中终身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把主导作用发挥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例如,“的”“地”“得”是语文课本里使用频率很高,读音相同的结构助词。学生虽然经常接触到它们,但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得”,不甚了然,因而运用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错误叠出。为了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我要求他们每人从书上摘录带有“的”“地”“得”的句子各三个,并要求他们结合复习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什么是形容词,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研究、讨论,这三组“的、地、得”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讨论过后进行总结。最后,得出凡是用来修饰、限制名词的后面用“的”;凡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形容词或动词的词语后面用“地”;凡是用来补充、说明前面动词或形容词的词语,它的前面用“得”,问题解决了。学生个个都会意地笑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经常引导学生推敲词语,通过比较去发现、去获得知识。例如,教学《燕子》这课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把课文默读一遍,然后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自然段中有什么词跟我们平常的说法不一样,:”这时,他们个个像猎人搜寻猎物一样,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起来。后来,几个学生终于发现了问题,他们说:“平常我们都说,电线有几‘根’,而课文上却是用几‘痕’。”我肯定表扬了他们看书认真仔细,肯动脑筋之后,趁热打铁,继续问他们:“课文里为什么不用几根电线,而用几痕电线?咱们大家讨论一下。”学生经过看书看图,讨论,终于明白了:“电线在远处,连停在上面的燕子都只成了小黑点,当然,电线更看不清了,所以用‘痕’,不用‘根’。”我又问:“如果把‘痕’改成‘根’,行不行?为什么?”他们说:“不行,因为用‘痕’能说明电线离作者远,如果用‘根’,就说明电线离作者近,那样线上停着的燕子就不能说是小黑点了。”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的。

三.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果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主要手段。那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是创新教育的中心任务。

1999年7月2日的《中国化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谁聪明?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 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十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涡儿!”“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个事例把传统教育的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为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到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处处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我们必须认识到是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优秀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根本区别之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 一位教师都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当学生出现“奇思怪想”、“奇谈怪论”时,你能否从中发现创新的萌芽?这是对教师智慧和能力的挑战。可以说一个没有主见,不敢推陈出新,求异、求变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试想牛顿如果发现苹果落地后,不去想为什么它不向天上飞,而向地面落,恐怕也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卡特看到壶盖被蒸汽顶起来后,不问自己为什么,世界上又怎会有蒸汽机,怎么会有工业革命呢?可见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都与这种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我经常利用课文,启迪联想。联想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求异思维的培养。对同一内容,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想像出不同的情节与场面。如对《小音乐家杨科》结尾的一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杨科死了,为什么还睁大眼睛?”学生们设想种种情况,发言热烈,有的说:“杨科死不瞑目。”有的说:“杨科想再看一眼心爱的小提琴。”通过这种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还要在求异中求佳。求异是过程,求佳是目的。求异是要求以同一事物为依据。进行不同方向的思维,探究问题的答案,决不是学生瞎猜,准确的答案只有一种,学生可能提出不同说法,通过讨论,最后应肯定一种最佳答案。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我想,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一大批富有创新才能的成员努力发挥其创新能力,创造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并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那么她就不可能强盛起来。所以,老师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学教育抓起,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贡献力量,为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吧!

2002年10月15日
资料提供者:刘数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