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素材的发掘(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浅谈小学生作文素材的发掘 “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小学生作文难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大脑这个“仓库”里必须有充足的“米”。“米”从何而来,“米”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小学生喜欢作文,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作文素材。 一、在观察中发掘作文素材 结合当前作文教学实际,《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首要环节来抓。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他们的作文才能有具体而真实的内容。现在小学生的生活,从表面上看,不能说不丰富,学校中、社会上、家庭里,到处是他们活动的天地,也到处有他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怎样才能变成他们写作的内容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对周围事物认真仔细的观察,反之,他们便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生活中的素材也就不可能变成他们写作的内容。一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家的小金鱼》的作文,文章大概介绍了小金鱼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但内容写得很空洞,我指导他回家再认真观察小金鱼是怎样吃食、怎样活动、怎样玩耍的。第二次作文时,这位学生便将“小金鱼吃食”、“小金鱼吃饱以后”、“小金鱼在珊瑚下玩耍”的细节加了进去,如“小金鱼飞快地游过去抢着吃”、“吃饱后,小金鱼就摆动着大尾巴自由自在地玩耍”,“在珊瑚丛中串来串去”,这样在这位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下,作文内容也就充实丰富了,文章也显得生动多了。显然,没有平时生活的积累,不认真观察,不善于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材料,而是凭空想象,甚至编造,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二、在学习中寻找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师在阅读课上就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这些例子中学习,积累语言及作文基本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从文中来,到文中去”。例如《课间十分钟》一课,主要写了同学们在课间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促使学生对这一课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我随机设计了一个片断练习《我喜爱的课间活动》,大部份同学都能做到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清楚,收到较好效果。再如学了课文《爬山虎的脚》后能模仿课文写出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特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喜爱。其次,同学间的相互学习也能发掘作文素材。如我每天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前3分钟”说话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精彩片断、作者的写作目的等都生动地叙说出来。开展讲故事比赛,召开演讲会、辩论会、训练学生上台主持中队活动等,都可能成为学生的作文素材。 三、在活动中发现作文素材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里提到,“人类的文艺创作活动是从游戏开始的”。如果教师能将一系列活动,包括少先队活动、小制作、小发明、观察自然景物活动、参观游览活动、公益活动、自我服务劳动等与作文结合起来,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扩展学生的生活面,又能促使学生在愉快中开启心扉,获取素材。为此,我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小品、外出参观、打扫公共场所等。学生亲自参加的实践活动,谈起来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能力,因而写出的文章比较有条理,语言比较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写出了《有趣的联欢会》、《参观儿童福利院》、《巧猜字谜》等作文,反映了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些文章的素材,完全出于学生自己的创造。 四、在想象中获取作文素材 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教师可通过一幅简单的画、一段文字(或开头或结尾)、一系列动作让学生进行想象。这一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迎合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在大胆的想象中获取写作材料。 总之,作文素材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平时注意积累,作文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资料提供者:王琳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