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网友来稿)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说明 [ 作者:林润生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702 更新时间:2004-12-5 文章录入:林润生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说明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 ;把鱼放回湖里时, ,得到启示是 。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 鱼 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 抛(出去) 剧烈 小心翼翼 操纵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 ,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设计说明 >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 ”,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说明 [ 作者:林润生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702 更新时间:2004-12-5 文章录入:林润生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说明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润生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 ;把鱼放回湖里时, ,得到启示是 。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 )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 鱼 得意 放 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 抛(出去) 剧烈 小心翼翼 操纵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二)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 ,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设计说明 >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确定浅教的教学目标 (1)学段阅读教学特点是确定如何浅教的主要依据。 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其中,言语表达主要是指用规范语言简要概括信息的表达能力,语感训练则是通过对典型语例的精致化教学,以课文的思想情感为背景,感悟体验不同言语表达形式的作用和差异。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2)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浅教的原则确定 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一定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钓鱼的启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钓鱼过程中的放鱼。但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把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熟读积累。“启示”,只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3)学生的真实起点 学生的真实起点,一是指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越学生心理特征,学生学起来必定是困难重重。二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2、优选组合浅教的教学方法 (1)降低起点层层突破(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起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 “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 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 ”,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3)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钓鱼的启示》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之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资料提供者:毕永军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