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桃花心木》《乌塔》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如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5课《白杨》。

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57人,他们都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证明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大戈壁的图片)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设计意图】:导语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电化教学,把学生领到大戈壁来,感受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幻灯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教师领读。)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重点词句体会白杨的高尚品质,从而发展语感。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板书:适应性强,建设边疆)

【设计意图】:意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读文段,体会感情

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引读17小节。

师: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在沉思什么?(2)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在沉思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

生: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联想到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齐读,体会内含感情。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杨来赞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生:赞扬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生:老师,辛勤的园丁。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你们知道是谁呀?

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1、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2、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3、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6课《桃花心木》。

学情分析:

我班有57位学生,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2、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3、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探疑,导入新课。

师: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1:桃花心木是一种树吗?如果是一种树,它有什么特点,生长在什么地方?

生2:《白杨》也是以树木的名称为课题,作者借物喻人,《桃花心木》这篇文章也是借物喻人吗?

生3: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

师:这些疑问怎么解决?老师现在就告诉你?

生:不,我们自己读书解决。

师:好,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头没有味道,我非常赞赏你们的这种精神,学习靠自己而不是靠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书,老师相信,一读课文,这些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再读质疑,读中感知

师:读了课文之后,刚才提出的疑问有了答案了吗?

生1:现在我知道了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笔直。

生2:同《白杨》一样,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生3:作者借种树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非常好,自己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能干!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兴致盎然地再读课文。)

师: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我问种树人问题的时候,他为什么会笑?

生2:“语重心长”是什么意思?

生3:他的一番话,为什么使我非常感动?

生4:最后种树的人为什么不再来了,而且桃花心木也不枯萎了。

生5:“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的意思读不懂。

生6:为什么说种树是百年基业?

师:很好,你们提的问题很有分量,说明你们很会动脑筋,很善于读书。一开始提的问题能自己解决,这几个问题自己还能解决吗?

生:能!(信心十足)

师:好,下面就请你们继续读书,老师提醒大家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三、三读解疑,适度存疑

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几个?

生1:“我”一连问了他四个问题,种树人发现我对他的作法感到非常奇怪,甚至多少有点责备的意思,他的笑是宽厚的笑。

生2:他笑我不知道他的用意。

生3:他笑我不懂怎样种树。

生4:他笑我只看到几棵树苗枯萎,不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长成百年的大树。

师:理解得好。练习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生练习读。)

师:“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了吗?

生:我查了字典,字典上解释的是: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种树人的“语重心长”呢?

(师指名读,师范读之后让学生再练习读,读出“语重心长”的含义。)

生:我明白了他的一番话为什么使我非常感动。

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生:种树人讲的是种树的道理,我很受启发,联想到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生1:咱们班的林慧敏就是,她妈妈一个人带她,中午她妈妈有时不能回来给她做午饭,她就自己做饭吃;有时她妈妈上夜班,她就自己睡觉。她真了不起。

生2:她还自己洗衣服。

生3:她不用家长帮助检查作业。

生4:每一学期她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师:让我们为林慧敏同学的独立自主鼓掌。

师:从种树人的话你联想到什么?

生1:要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

生2: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能什么事都依靠爸爸妈妈。

生3:自己要主动地学习,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教。

生4:要学会自己学习,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自己能主动地学习。

师:理解得好!老师读了种树人的话也颇受启发,老师需要锻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今天,你们就表现得非常好。建议你们为自己良好的表现而鼓掌。

生: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枯萎了,这是因为桃花心木自己学会了在土里找水源。

生: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是说要让今天的树苗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师:理解得真好!

生:“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读不大懂。

师:今天读不懂没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以后你们慢慢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四、熟读记忆,用中积累

师:种树人的话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是吗?现在我就是本文的作者了,你们就是种树人,我可是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能给我以满意的答复吗?

生:能!

师:回答我的问题可不许看书,老师建议你们再读一读种树人的话,最好能记住。

(生读种树人的话。)

师:不看书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生(信心十足):能!

师走到一位女同学身边,问: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了,后悔吧?

生:不后悔。我之所以不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要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自己会找水源的,才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的,枯萎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师又走到一位男同学身旁: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

生:没问题,你问吧!

师:嗬!口气不小啊!

师:我问你,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么样?

生: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师:噢,我明白了,开始我还以为你很懒呢,原来不是啊!

师:同学们的确掌握得不错。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师: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

(课件出示高大的白杨树)“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板书设计:

种树人---- 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后反思:

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和表达的空间。所以本课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差异,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意识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他们。在汇报交流时,照顾到胆小说话少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充分肯定他们。使他们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而兴。

《乌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7课《乌塔》。

学情分析:

我班有57位学生,他们都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这种想法,引导学生以独特的思维,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这篇课文。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设计理念: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

(1)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1)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2)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3)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4)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5)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6)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设计意图】: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设计意图】: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受

1、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1)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3)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有主见

乌塔——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胆大心细

3.懂得自保、自救 自立精神

教后反思:

《乌塔》是一堂“自主式”展示课,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为主体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

1、拓宽渠道,内外勾通。将语文教学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从语文教学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天地”,广开语文信息之源,变以往的“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如: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论文等。小主人翁“乌塔”所到过的欧洲各大城市的风貌,并制成课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2、创设情境,身心愉快,其乐融融。教学中,我设计了正,反两方辩论的形式,突破了理解中的困难,增强协作意识,学生学得轻松,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3、重视知识能力的迁移。如在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并要学生回家把自己对“乌塔”的见解写在日记上。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入景入情,情景交融之中,想像驰骋,学得愉快,气氛活跃,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作者邮箱: rumeng76@163.com

资料提供者: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