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张贤伦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 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板书(李白 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八、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九、自主合作,自由作业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演一演 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找一找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 孟浩然 吟诗作别 依依惜别 资料提供者:张贤伦
|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察看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教师投稿】【瑞文语文网】 |